第二十章探听未来姐夫虚实-第2/3页
方恒今年不过才十七岁,已经通过了县试,府试,正在准备参加院试。这个年龄就要去考“秀才”,资质已经是不错了。只等院试通过了,方家肯定是要把方恒送去更高的学府读书,一步步准备参加秋闱。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的考上过去,就指着方恒光耀方家门楣。不说当上状元榜眼探花,最起码能混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员当当足矣。
无论千百年来人们如何诟病科考和现代高考,唐忆柳都觉得,它们已经是所有人人生中,最公平的一次机会了。当然不是绝对公平的,但已经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了。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个选拔人才的制度被成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比之以前的察举制等等,科举制度更能使平民百姓多了一个阶层流动的机会。科考不光有文举,还有武举。无数想要报效国家的寒门学子,或者想要出人头地的穷人家孩子,都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尽管这里面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人一旦身等登高位,就尸位素餐,或者祸国殃民,滋生了很多**,很多阴谋,黑暗。但是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不能因噎废食。科举最大的作用还是为国家选拔了许多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并为僵化的统治阶级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多少胸有大志的热血儿郎,都找到了报效国家的机会。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
唐忆柳认为,在没有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之前,科举,或者是现代的高考,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在古代来说,科考并不耽误娶妻生子。方家毕竟是生意人,算盘打的很精。起初有想亲上加亲的意思,和于文秀表哥表妹凑成一对。只是这两年,于家妾生的那个儿子渐渐长大了,于家所作的一些事情,让方家打消了这个念头。
于家的独子名于硕,今年将将八岁。
虽然生母是妾,但因为于府里两个嫡女,一个庶女,共三个女儿,只得他一个男孩,因此独得于老爷的宠爱。这些年,于硕没有养在嫡母房里,竟一直养在生母膝下。这个妾室本是于家家奴出身,可想而知于硕被教养成了什么样子。
前些日子,方家见于家隐隐有想把于夫人休弃的意思。休弃的原因是善妒,无子。方家气不过,思虑再三,把目光转向了唐家。
用唐忆柳的理解就是,无论是家世还是生意,唐家在鸣凤镇都是首屈一指的。更何况,唐家在生意场上,是于家的甲方。方家打的主意就是抱紧了唐家的大腿,牢牢抓住这个靠山。这样于家再想动于夫人,少不得要忌惮三分。
唐忆柳本来压根不关心这些八卦,无奈身边有个耐不住寂寞的银杏。一路走来的时候,银杏已经把这些道听途说的消息一股脑将给了唐忆柳听。唐忆柳知道自家老爹也不是吃素的,既然能走到相亲这一步,唐征必然也是已经打听清楚了这些事。
之所以能答应相亲,是因为唐征也有自己的考量。
唐忆锦性格温顺,体质较弱。若嫁的太远或者高嫁了,万一被婆婆家刁难,娘家都很难助力。如今方家就住在隔壁镇,且中间还有一个于家在。方家还要仰仗唐家,那就必然对自己的女儿要好。
唐征也算是为唐忆锦思虑得比较周全了,就看这方恒是个什么样的脾气秉性。
此时方恒端端正正地坐着,正跟唐征说:“听说唐伯父的布庄,今日积压了不少素色丝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