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探听未来姐夫虚实
唐忆柳一边听爹爹和方恒聊天,一边细细回忆。自己可是极少出门的,见的外人也有限。不过,自己也很不去注意那些无关的路人甲路人乙,所以现在根本想不起来到底在哪里见到过方恒。
唐征和方恒俩人聊的不外乎是一些生意上的门道。
于文秀的母亲姓方,方恒是于文秀舅舅家的儿子。原本方父经营着一家卖针头线脑的小店,自打女儿嫁到了于家,在于家的拉拔下,也开始涉足绣品。如今于家绣庄出的绣品,方家是头一家专营店。
从家境渐渐优渥起来,方家就开始培养下一代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商排在了最末。从商再有钱,也永远被人看低。要改换门庭,只有读书。
大周朝的科举制度,延续了隋朝,又在隋朝科考的基础上做了些改良,和后世的唐朝也略有不同。本朝也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大周朝科举考试的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考秀才和进士的居多,明经明算等等少有人应考。考中进士可直接做官,因此读书人更多的会去考进士科。隋朝和周朝许多高官,都是进士出身。而秀才考试极难,且考中之后,虽有见官不跪,免除赋税徭役等等便利,可不一定能应举。因此,到了文德皇帝时,便少有人再去考秀才,后慢慢都把通过童生试的读书人,统一都称作了“秀才”,意为博学多才的读书人罢了。
因此,周朝多数读书人大体遵循的都是这样一条路:每年举行一次“省试”,秋天考试,来年春天放榜。参加考试的生员,一类是国子监等学院以及各县学选拔出来的“公立学校”的学生,一种是各州县组织考试,层层选拔上来的私塾里学出来的“贡生”。
由此可见出身的重要性,出生在权贵之家的子弟们,直接就能进国子监。或者出生在新都稍微有些地位的官宦人家子弟,也能进入新都最好的公办学院,合格的直接就能参加省试。
如果出身不高,就只能先入私塾读书。等时机成熟了便可参加每年一次的童生试,通过之后参加州县级举办的县试、府试、院试,也是每年一次。通过后,便成为生员,可以参加举办的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通过便为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之后再参加新都每年一次的省试。通过省试的被称为贡生,前一百名的贡生,便可再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考,考中才成为进士。考中了进士,还要再参加吏部的官员选拔考试,要看姿容仪表,书法、举止等等。合格之后,便可以做官了。进士的前三名,还会被皇帝钦点为状元,榜眼,探花。都说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读书做官这条路,也实属不易。
大周朝还规定,从商之人不可从政,不能参加科举。这里的从商之人,指的是在官府正式注册登记的正经的“商籍”。在官府登记为农籍的人们,日常做点绣品,或者拿点农副产品一类的去卖,不算商户。唐忆柳记得,在唐征书房里看到过相关内容,大周朝商业发达,已经有了行业协会的雏形。每一个行业,都会在当地形成一个类似现代行业协会的民间组织,用来登记和规范商户们的经商行为。一旦发现诸如制假造假,哄抬物价,恶性竞争等等扰乱市场的事情,马上就会上报官府处理。
本朝改变了前朝商户科举的限制,商人的后人如不从商,可以参加科举。方家不止方恒一个儿子,方恒上面还有一个兄长,是方家的长子长孙方悦。方悦于读书上无甚资质,倒是颇有经商头脑,因此被培养为家族生意继承人。而方恒,则肩负了方家改换门庭的重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