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硝烟之前-第2/3页



  要知道,他当年将整整32道中餐推进了世界美食百强排行榜,更将自己‘燧人氏’的品牌取代了米其林,成为了那个制定规则的人。用十年时间在美食界风卷残云,数百场争锋无一败绩,打造了属于华夏绝对领导地位的美食帝国。

  而此刻,在他的家乡,异国的厨师想要垄断一条街区。哪怕他从没把‘食神’这个头衔放在心上,也不会愿意见到这样的结果。

  想在这里生存,可以,无论是异地还是异国,姑苏城欢迎任何的远方来客。自隋唐以来,姑苏城就是海纳百川的地方,作为长江、运河、太湖、入海口的交界处,在上海崛起、取而代之之前这里担任了五百多年国家的经济中心,明清时商会云集,每日千帆齐聚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动,衣食住行本就汇聚了四海八方的文化。

  这座城,在千年的各地文化熏陶中从不忌甜口、咸口、辛香、麻辣,甚至姑苏百姓自己,也从不会执着于所谓的‘家乡味’——或者说,本就没有什么纯粹的家乡味。

  哪怕如今所提的‘苏帮菜’,实则也不是百姓的菜肴,多是当年选入御膳的宫廷菜才留下了记载。自杨广到乾隆,苏帮菜馆的那些经典菜多是能和各种皇帝扯上关系,有几个是寻常百姓家会去做的?几乎没有。苏城人自家里,爱吃什么吃什么,放糖也行,放辣也没问题,只看个人口味而已。

  所谓的咸甜党争、饺子汤圆互扯,苏城永远是置身事外的,因为在这座城里这些根本没任何区别。今天吃甜,昨天吃咸;晚上饺子,早上汤圆;自大运河畅通南北后至今已千年,千年的时间再多的争端也已经完全调和。

  放到如今,日餐、法料,意大利菜、墨西哥餐、美式餐饮、英式餐厅,印度、泰国、新加坡,在这座城市无论想吃什么,这里都能找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

  这里允许任何人生存,允许任何文化开枝散叶,哪怕孙若涵当年拳打意大利餐、脚踢法国料理,也从没想过驱逐任何一个国家的餐饮。

  但是,要懂规矩,这是底线。

  岸田雄一郎的商会这次所做的,一家独大,排挤其他小店,这不是公平竞争。显然已经触碰到了底线。既然如此,孙若涵也不介意稍稍警示一下,让对方明白这个道理。

  在他当年将‘燧人氏’替代了米其林之后,国际烹饪界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中方承诺绝不率先动用孙若涵——这不是玩笑话,因为但凡他出场,任何比赛都没有了丝毫悬念,自然也就没有了承办的意义。

  可一旦被触碰底线,这个承诺自然也就无效了。

  说起来,已经好久没有这样比赛性质的下厨了,上一次还是将意大利踢下第一美食国度宝座的时候。

  难得和人切磋一下,兴奋算不上,那样的对手也提不起兴奋劲,大概是有些有趣。特别是某位曾经拉着自己不许比赛,整天喊着‘给别人一点机会’的秘书在一旁的情况下。

  “对了,受气……肖助理,能联系到协会在这里的食材库吗?”

  烹饪协会在各个城市都有储存食材的仓库,通过协会内部的渠道选购优质的食材,一般在有大型赛事时会提前大量准备,平时也会少量的备一些存量。

  这是半公开的信息,算不上什么秘密,肖辰也不怀疑对方从何处得知。

  “可以,不过近期因为春节,没有什么大型活动要举办,日常存量的食材并不多。您想要什么食材?”

  协会的食材一般当然是不对外提供的,即便内部关系的商家也有一些报备手续。但肖辰主动跳过了这个环节,作为会长助理,他也完全有这个权利。

  “海鱼,库里面有新鲜的海鱼吗?”

  “海鱼?”这有些出人意料,肖辰下意识的问到:“海鱼是要做什么点心吗?”

  苏城虽然自古是鱼米之乡,但因为离海岸线还有些距离,盛产的是长江的江鲜和太湖的湖鲜,都是淡水鱼。古时的姑苏城或许还临海,但泥沙沉积陆地外扩,近代的千年中这里已算是个内陆城市,他一时间还真没想到苏式菜中有什么用海鱼做的点心。

  不过想了想,他还是回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