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六国论



        经过刘安这么一威慑,关于祭祀之事没有一个人敢再说了。

        刘瑾毕恭毕敬地缩着脑袋,全身微微颤抖。

        “祭祀之事就此停止,立刻调集钱粮向西北之地运去,如果粮食没有按时送到位的话,我拿你是问!”

        刘安向刘瑾投去一个蕴含杀意的眼神。

        “遵旨!”

        刘瑾赶紧俯首答应,然后屁颠屁颠地跑出大殿,准备去筹集运往西北之地的钱粮了。

        “武媚,你说我这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值得信赖的?”

        回到养天殿后,刘安问武媚。

        “陛下说的是哪方面的信赖?”武媚迟疑一下道。

        “我今日观朝堂之上,无不是油嘴滑舌之辈,如此之徒,讨帝王欢心可以,但如若真的用来治理国家,只会越来越乱。”

        “所以陛下是要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

        “自然。”

        “臣妾这几天来帮助陛下批阅奏折,倒是有看到几篇写的不错的策论,这几篇策论我都已经整理了出来,请陛下审阅。”

        武媚说完,从厚厚的一沓奏折中抽出来几张交给刘安。

        刘安接过奏折,然后就看到了一个非常醒目的题目,《六国论》。

        “莫不是高中那会儿学的那篇?”

        心里想着,刘安直接翻看署名的位置,于是就看到了苏洵两个字。

        还真的是!

        写这篇六国论的,正是苏洵。

        在刘安的前世,人们评选出来唐宋八大家,然后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全部位列其中,可谓是震古烁今的成就。

        而现在刘安就看到了苏洵写的策论,这如何能让人不惊喜。

        苏洵的六国论写的文采斐然,其中所讲述的道理也是非常深刻。

        但是文人骚客大多只会纸上谈兵,具体他的政治才能如何,还是需要斟酌的。

        不过就冲着唐宋八大家这个名号,有空了刘安也应该去拜见一下他,毕竟,刘安可是苏轼的头号粉丝啊。

        除了苏洵以外,其他几篇策论倒是写的有些稀疏平常了。

        这里的稀疏平常是指刘安看来,毕竟现代的思维和封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武媚觉得好的,刘安不一定也这么觉得。

        知道他看到最后一篇策论。

        这篇策论里面详细地讲述了现在的大汉为什么开始由盛转衰,各种论述之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大汉缺少一种统一的思维。

        大汉以孝治天下,德行在所有人看来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