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分锅大会(求月票)-第3/4页





    除去杀明军各路官员,生擒了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x与y(不认识字),监军太监冯允升。

    刨除清军所杀的文武官员,大明皇帝也帮他们杀了不少。

    清军杀一波,大明皇帝杀一波。

    大明的损失,从里到外可谓是极大。

    中原地区的广大百姓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光是清理济南城的尸体,就足有十三万。

    全城财物被劫掠一空,以至于好长时间,城中都无人居住,且容易害了病。

    大明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向大明皇

    帝朱由检呈上了他调查结果。

    自京郊庆都到顺德,千里之间,一望荆榛,四郊瓦砾。

    整个畿南郡县,民亡十之九,种种惨状,目不忍睹。

    人口牲畜被杀以及掳掠,劳动力锐减。

    大牲口在没有机械出来之前,可是重要的劳动力。

    如此行径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到重要的破坏,崇祯纵然是想要恢复,根本不可能。

    许多死里逃生的百姓,都想着要逃离这些地方。

    下一波清军再来,还能保住性命吗?

    即使皇太极在出兵前告诫诸多士卒,严禁烧杀抢掠。

    但清军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可实际上,为了破坏大明的统治,补充大清所需要的劳动力,他皇太极才是真正进行有组织的集体抢掠最大主谋。

    所以一个人嘴上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他做了什么。

    相比于清庭的战略成功,明廷面对皇太极发动的第四次征明战事,内部矛盾重重。

    党派纷争愈演愈烈。

    掌握大权且被崇祯深信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一直认为,以大明目前的财力或是兵力,都不足以和大清对抗。

    所以坚持对清采取守势,千方百计的想要与清廷媾和妥协。

    宣大总督卢象升则是表示强烈的反对,坚决拒绝和清的和谈,当众刺激皇帝,动摇他们的讲和议和。

    而杨嗣昌在后来的军事行动当中,则是以减少对卢象升的兵力相报复,导致卢象升所率将士全部阵亡。

    毫无疑义,从对待这次清军发动掠夺战事当中,最大的误国者就是崇祯!

    他本来倾向于杨嗣昌主和派的主意,但又不想明确表态,直到清军兵临城下,他又不敢承担对清讲和的责任,生怕耽误自己「小尧舜」的名头。

    结果让杨嗣昌戴上了一顶主和误国的帽子,被群臣攻击。

    表面上,崇祯一直装作主战的姿态,在卢象升面前否认朝廷说过议和的事,使得卢象升决心和清军血战到底。

    可又不给他相应的兵力和权力,对于杨嗣昌的掣肘视而不见。

    崇祯对战是和的举棋不定,出尔反尔,文臣武将皆是无所适从,在战场上,以至于一败再败以至于惨败!

    即使杨嗣昌、高起潜等人也要肩负重要,但说到底,问题根源还在崇祯那里。

    但是没有人敢说皇帝的问题,皆是指责杨嗣昌。

    有言官含沙射影指责,有言官就直接上书兵部尚书误国四大嘴,希望能像对待袁崇焕那样处死杨嗣昌,以儆效尤。

    崇祯大怒,再次把弹劾杨嗣昌的言官给贬到吴国俊手下戍边,清军来的时候,他们怎么就不去死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