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因



七月,两京、河南、山东、山西、浙江大旱蝗,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道路梗塞。

    不管世道如何废弛败落,殿堂的威严始终不变。

    太和殿内,炉、鼎、龟、鹤,吐着缕缕香烟,金钟玉磬琤琤琮琮,清脆悦耳。中和韶乐止,宗室王公、文武大臣山呼恭迎皇上,崇祯摆足了架势,道一句平身,众人方才肃立。

    有心人只要仔细,会发现以往的老熟脸,又少了许多。的确,皇上亲自主持的定逆案,一直没有停歇过,经三司会审,不断有官员落马,心中有鬼的更是纷纷请辞,一时间后继乏人,有些官儿甚至得身兼多职,如今局势纷纷扬扬,刚刚荣升没三个月的大学士李国普和来宗道,也都相携致仕,找清净去了,将来还不知道咋样呢,现下朝堂,给人怎的一个凋零可以形容。

    “百官有事者,上前报闻。”诃殿官嘹亮的吆喝,绕梁荡漾。

    兵部左侍郎李邦华,昂首出列。“启奏皇上,月初,察哈尔部百骑,入侵我大同镇新平堡,后被保人歼之,此功不可不赏。”

    “哦?竟有此事?”察哈尔算是外族,崇祯颇有几分陌生感,但时值辽东线索紧绷,任何地方都不易再起烽火,否则几面作战,对大明非常不利。

    这时,陕西道御史李柄言搭茬道:“皇上,据微臣所知,察哈尔并非想攻略新平堡,实情是互市之中,双方语言不逊,边将迫于当地民众义愤,遂将他们闭在瓮城,收其马匹、弓矢,举火杀之,这......若察哈尔部遣使追究我朝小事做大,有损上国气度。”

    崇祯转望都察院位列。“众卿有何建议?”

    都察院干的就是纠弊漏、审建议的活儿,左都御史曹于汴出列:“皇上,我堂堂****上国,无须交待什么,察哈尔酋--虎墩兔,受赏辽东十年有余,嗜利好色,无能驭众部落,如今察哈尔内起不臣之事,局势****,败部成寇后,往往流窜至我边界,祸我边民,委实令人头疼,臣请皇上暂停与察哈尔的互市,一来可防患于未然,二来,避免我辽东战事吃紧之时,察哈尔背后趁火打劫。”

    “准,司礼太监拟旨下诏。”

    太监曹化淳尖亢应声:“遵旨~。”

    静默几许,崇祯醒起一件事:“袁崇焕今何在?”

    “启禀皇上,袁崇焕正在返京途中,七月可抵。”

    “抵京后,命他先来奏对,再去辽东。”

    “遵旨!”

    户科都给事中暇国璋出列:“启奏皇上,南京户科给事中陈尧言上疏:南京饥军鼓噪,各省本应该尽快解押南粮入直,然而各地有司缺认为事情可缓,听任解户包揽,衙蠹侵挪,玩忽职守,如今京师缺粮,而辽东更是断饷了三个月,再不解决,恐兵士哗变,臣请皇上敕令总督仓场各部臣,备查州县完欠之数,分别上闻,以凭究处。”

    登基以来,各地饥荒的文书奏折,雪片似的飞来,崇祯也颇感头疼,奈何人力无法胜天,惟一的处理方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将太仓库的粮草均摊下去,但这样纯属坐吃山空,也不知能挨多久?

    唉~,中兴大明,朕一天到晚忙着赈灾就够了。“敕令漕运总督,尽快处理此事吧......”

    朝廷的政令,总是慢了一拍,奏折两次三番上疏,才会引起注意,由各部进行个把月的考证、分析,属实再送至通政使司,毕竟欺君之罪谁也担不起,之后,还要看通政使心情好不好,若它事忙,便搁上一搁,最后,终于是上交内阁了,又由内阁按轻重缓急批答,这还没法快批,得慎重,三思再三思,十天、八天后,才把做不了主的事儿上呈皇上了,最后等他老人家确认执行,外间事态早已是如火如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