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长见识-第2/5页
“此乃两桅沙船,载重400料(石),长八丈九尺,宽一丈六尺,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江河湖海皆可航行,多水密隔舱,方头、方艄,耐浪、烈风也无碍,算是一条比较中庸的海船吧。”
“它和福船对比如何?”
“平稳,但破浪性不如福船,速度缓慢,能做商船,却当不得战船。”
“这船哪里有买?”
“楚公子若有意买船,不妨到泉州或漳州看看,那里的船也有私人海商营造,不过价格稍贵,嘿,毕竟购船者大多是为了出洋经商,同行如敌国嘛。”
“哦?”楚峰精神一震:“有宝船买吗?”
郑海神色一滞:“楚公子指的可是二、三千料的福船?”
楚峰也迷糊了:“二、三千?不是五千料吗?”
郑海爽朗笑笑:“楚公子想是误会了,你听谁说有五千料宝船?”
“老乞丐说的。”
那时候,老乞丐说书似的,qing动之际,还喷了楚峰一脸口沫腥子,别看老乞丐将自己卖了,颇不地道,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博识洽闻的怪才,当然,这些杂科对谋生毫无帮助,他始终只能当个乞丐,如果说楚峰在基地练就了高强身手,那么,老乞丐就是让他认识世界的启蒙者。
“谁是老乞丐?”
楚峰收回思绪:“告诉你也不知道,说说你知道的。”
郑海解释道:“楚公子,皇上的太和殿宽不过二十丈,长十二丈,高十一丈,大号宝船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它,从宗法礼仪上讲,宦官乘坐如此巨舰,实有僭越之嫌。南京静海寺,尚存有一块碑,不信公子可自去察看,碑文有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架二千料海船,并八槽船,遣使西洋诸国’,可见当初三宝太监,乘坐的均是二千料船,到永乐七年,乘驾的船,已经改为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艘钓槽船。其实啊,宝船就是福船,凡皇帝敕赐、册封之物,皆为‘宝’,而将福船敕命给三宝太监,名称自然也就成了‘宝船’啰。”
“史书确实有记载五千料宝船,长44丈4尺,广18丈,那是怎么回事?”楚峰记得前世南京考古,曾挖出11米长的巨型舵杆,按照比例,应该配置百米长的船舰才说得过去。
郑海恍然大悟:“或许是公子您搞混了吧,我大明起初对船料的算法,一直沿用元朝度量,而元朝又是沿用宋朝的,宁波府五百料战船,船身长12丈,面阔3丈,深1丈1,宋代号称一千料的海鹘船,长不过10丈,宽、深比例就不说了,据说宋代最大的五千料海船,长也才13丈6,可想而知,两朝度量出入何其大,郑三宝下西洋,距离现在二百余年,我朝的尺度,早已经不知改成啥样子了,而且万历朝以后,官尺和民尺也大为不同,夏子阳的《使琉球录》不是写着嘛,‘盖民尺一尺,仅官尺八寸故也’。”
敢情还有这么个缘由,宋代、明代、官方、民间,一层层地将度量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已经把历史原貌完全蒙蔽。楚峰想一见超级巨舰的梦,算是破灭了。“现在还能造宝船吗?”
“海船已革,资料焚毁,做不出来了,不过,如今福船也能上二、三千料,好歹也是二十七、八丈长的大家伙了。”郑海不无幸甚的说。
楚峰耸耸肩。算了,44丈,长达135米,这么大的木帆船,纵使后世也难造出来,何况技术力低下的明朝,船体长七、八十米到是有可能,也比较附合当下世界造船技术的范畴,古人修辞、著文,特别是诗赋方面,惯用渲染夸张手法,当年郑和乘坐的是否五千料海船,已不可考,也许有,也许没有,现在较真,已经没多大意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