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富弼使辽-第3/4页





        倘北朝胜了,论功行赏,大族崛起,藩镇割据恐将不远,得利最大的并不是人主。一旦战败,罪责必将全归于人主。若两家通好,岁币自然尽归于人主,群臣又能有何利可得!”

        当下富弼将宗真说动,然后又继续解释道:“之所以南朝堵塞雁门,只因近年来边塞不宁,为的是防范夏人元昊。至于‘塘水’这件事,其实是始于何承矩,在檀渊盟前开始筑造,也不是新近才建好的。城隍皆是修旧的,至于民兵补阙这事儿,多年以来,因军中兵额不满员,才招募民兵。‘民兵’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都是父死子继,边民也籍此营钱糊口。”

        富弼随来使去了辽国,见过辽主宗真之后,又答了几次辽主耶律宗真的问疑。到这个时候,虽然宗真仍有些反复,到底南征这件事儿,是彻底罢了。虽然可以不动刀兵,然而此事并不能就此就罢休,辽人又开始索要关南十县。

        富弼这边,直接让辽使递话说,当年章圣皇帝不忍心见两朝赤心之臣互相厮杀,遂委屈自己定“檀渊之盟”,天地鬼神都可做证见。若北朝一定索关南十县,就是破坏盟约、挑起事端,过不在南朝。倘若辽人执意坚持,惹起来事端,先前“檀渊之盟”所定的岁币,也只好作罢。

        辽人无法,又开始商议和亲和增加岁币这两件事儿。临来之前,富弼和上面通过气儿,赵官家一直子嗣艰难,对长女福康公主极为珍爱,不舍得女儿去和亲,更偏向于增加岁币。对于新增岁币的数目,上面定的是钱二十万贯、绢二十万匹之内。

        开始辽人偏向于和亲,富弼便告诉辽主道:“按南朝的惯例,公主出嫁所带的资银,是十万贯,而且只有这一次,北朝真的愿和亲么?”辽国权衡了一番后,都认为和亲这件事不合算,还是增加岁币更好。甫一开口,他们便索要五十万贯,富弼当即又一口回绝。

        有人与宗真出主意道:“南朝派富弼做使者,此是个文人,没什么胆略。主上以我大辽精兵强将示之,先惊其心。然后派他去边远、荒凉之处,用‘苏武牧羊’的典故点他,此人必然急于求和,到那时咱们事情就成了。”

        宗真随即按照此计,命使者带富弼来回奔走,先后在穆丹河、上京、雄州等地会见辽主,两边议事。谁知道富弼不怕麻烦,不管这厮走到哪儿,与辽主说话,嘴里面都是老一套。

        而且宗真还听见说,富弼见了家中的急信,不愿意被这些影响了大事,当即当书信撕毁了,可知此人不容易撼动。没奈何只好按宋朝的意思,把增币降至钱十万贯、绢十万匹。

        因为盟约的事情上,辽国这边人抠字眼,也有些细节没定妥,少不得要富弼来回递话儿,在辽、宋两地又奔波了数次。

        不容易两家和谈成功,终于到了下国书的时候。富弼接到宰相吕夷简的国书,对中使道:“若国书与口传之词有异,罪责可都在使者的身上。”因此要求打开来先看。谁知道这国书不看便罢,真打开一看,果然与口传之词不同!

        发现了有异,富弼立刻骑马赶回东京,连夜面见了赵官家,请求更换国书后,这才携带了国书,又赶赴辽国。等到和谈完毕后,富弼回京,以“国书与口传之词不同”为由,在朝会上痛斥吕夷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