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推荐人才(求票)-第2/3页





  曹大福则出了书房,在外面侍候。

  不久,两个小侍女各端来一张食案,分别放在曹恪和吴质面前,便告退出去。

  两张食案上,都放有一盘水果、一只耳杯以及一把盛满了酢浆的水壶。

  曹恪请吴质吃果子,须臾,问道:“吴家郎君,不知足下有字么?”

  按古时的规矩,一般是虚岁二十时行冠礼,以示成人,家中长辈要在这个时候给举行仪式的男子取表字,方便别人称呼。

  但凡事也有例外,有的家庭出于种种考虑,会提前给自家的孩子举行冠礼。

  有的人甚至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表字。

  出于礼貌,曹恪还是要问一下吴质的表字,总不能老是叫他吴家郎君吧。

  吴质道:“在下草字季重。”

  “足下莫非在家中排行第四?”

  古时兄弟排行,嫡长子为伯,庶长子为孟,次子为仲,三子为叔,四子为季。

  这吴质表字有个季字,肯定是家中四子。

  吴质道:“不错,在下上面有三位兄长。”

  说完,似乎想起昨天的事来,又道:“昨天在下在城中为董家四郎所辱,幸得足下仗义执言,才挽回了颜面。此恩没齿难忘,请受吴某一拜。”

  正要起身行礼时,却被曹恪一把拉住。

  “区区小事而已,不足挂齿。”

  曹恪道:“那董四郎是什么人?”

  “济阴董氏家主的族孙,喜欢收藏古籍,在下因此找他借书。”

  曹恪“哦”了一声,道:“就是品行不端,喜欢仗势欺负人。”

  正说着闲话,猛然想起吴质的来意,有些不好意思地拍了拍脑袋,道:“看我这记性,差点忘了足下是来做什么的了。”

  他站起身来,走到书案上,拿起两册竹简,走到吴质面前,道:“这就是足下要借的书。”

  吴质起身,拱手道:“多谢!”

  随即接过接过两册《左传》。

  曹恪让吴质在书房少坐,喝些酢浆,吃点水果。

  吴质正有此意,又坐于席上,将书籍放在旁边,道:“这两册书,在下会尽快看完,到时归还足下。”

  曹恪颔首道:“此书是家父所藏,他希望足下能够在六月初八之前归还,只因我们在那天要动身去东平。”

  “去东平做什么?”吴质不禁有些好奇。

  曹恪便将大伯曹操任命老爹曹德为扬武校尉领东平相,镇守无盐,自己在老爹帐下担任军司马的事情说给他听。

  “原来是要去做官?”

  吴质拱手笑道:“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曹恪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道:“不知足下可有出仕的打算?”

  吴质似乎没想到曹恪会问这个问题,愣了片晌,才叹了口气,说道:“在下倒是想要出仕,可出身寒微,再加上年纪太轻,没有门路。”

  “怎么会没有门路?”

  曹恪笑道:“眼下就有一个机会。家父被家伯委以重任,军政一把抓,可惜手下尚缺人手。”

  吴质似乎有些心动,连忙说道:“这样的话,还请郎君帮忙引荐。”

  曹恪暗喜,心说大事可成矣。

  口里说道:“在下当然乐意帮忙。昨天傍晚的时候,我就已经将足下推荐给家父了。”

  “那令尊怎么说?”

  吴质心里有些紧张,迫切地希望知道曹德对自己的看法。

  毕竟,这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可以打通仕途,顺杆往上爬的机会。

  只是不知这个机会,那位曹府君愿不愿意给自己。

  曹恪道:“家父希望足下去见他。”

  “令尊要见在下?”

  吴质当即欣然道:“在下愿往,只是不知什么时候?”

  “家父现在不在家,很快就回来了。足下在这里少坐,吃些东西,等见过家父之后再回去不迟。”

  吴质欣然说了声好,和曹恪在书房里聊聊济阴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

  正说话间,曹大福进来禀道:“小郎君,郎主回来了。”

  隋朝之前,汉人奴仆普遍称呼自家的主人为郎主。

  曹恪听说曹德回来,便请吴质起身,随他去见自家老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