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推荐人才(求票)



  曹德听曹恪说要向他推荐人才,眼前一亮,来了兴趣,问道:“不知他姓甚名谁,家居何方,有什么才能?”

  曹恪就把今天在路上偶遇吴质的事情对老爹说了,并说道:“这个吴家小郎君和孩儿的年纪差不多,能写诗,善作文,同时人又聪明,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阿翁应该将他收入门下,以供日后使用。”

  “这吴家小郎君莫非是济阴吴氏的子弟?”曹德忽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正是。”

  曹德道:“听任伯达说,这济阴吴氏属于寒门。”

  言语中,似乎对寒门有些不屑。

  曹恪没想到老爹对寒门这个群体也有门户之见。

  他正要试图说服老爹抛弃成见,虚心接纳寒门人才时,却听见曹嵩道:“寒门怎么了?我们家也是寒门呢。”

  这个时代的所谓寒门,是相对高门大族而言的,本身也是地主。

  对于吴质这样的庶族小地主来说,曹家当然可以称得上豪强大族。

  可是一旦与汝南袁、弘农杨这类世家大族比,瞬间掉了好几个档次,成了寒门。

  曹德道:“可是我家与他家相比却是大不相同。我家宗族、部曲多如牛毛,而济阴吴氏只有薄田数千亩,宗族几十家。”

  曹嵩手抚花白的长须,哈哈笑道:“二郎,你知道你曾祖父元伟公(曹节字元伟)最开始的时候是做什么的不?”

  “不知,是做什么的?”

  曹嵩说道:“养猪的。”

  “养猪的?”曹德十分意外,讶然问道。

  曹恪没想到曹家最开始居然是这样的出身,也有些惊讶。

  “不错,本来是养猪的。”

  曹嵩道:“后来靠着季兴公(曹腾字季兴)进宫侍奉天子,得了权势,再加上姻亲夏侯氏、丁氏的帮助提携,才得以在谯县求田问舍,积下偌大家业。”

  曹德道:“原来如此。”

  曹嵩点点头,道:“我们家虽然比以前阔了许多,可也不能忘本。你自己就身为寒门子弟,却看不起同为寒门中人的济阴吴家人,不觉得很可笑吗?”

  曹德有些惭愧,道:“阿翁教训得是,孩儿确实忘本了。”

  又对曹恪道:“明日你陪我去趟吴家,见见那位小郎君如何?”

  曹恪摇摇头,道:“不必,他明日上午会到这里来的。”

  “他来做什么?”曹德道,“莫非是来拜访你这个朋友?”

  “他来借书。”

  “借书?”

  曹恪于是将不久前在城里见吴质为了借本书被董四郎羞辱,自己看不过眼责骂世家子,并承诺借书给那个寒门子弟的事说给老爹听。

  曹德了解了事情原委,问道:“他要借什么书?”

  “左传。”

  曹德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书房收有此书两册,你去取出收好,明日借给他吧。”

  曹恪见老爹如此大方,心中欢喜,道:“孩儿正想和父亲商量此事,还担心您不肯借,没想到这么快就答应了。”

  曹德颔首道:“借书可以,不过时限只有半个月,六月初八之前必须归还。”

  “这个孩儿知道,六月初八那天我们就要动身去东平了。”

  曹德道:“明日吴质来了之后,务必带他来见我。”

  曹恪拱手道:“谨遵父命!”

  说完,告退出来,到曹德的书房取了两册《左传》,这才返回自己书房,看书打发时间,到戌时才睡。

  第二天辰牌时分,他吃过早饭,到书房看书,同时等候吴质到来。

  不久,门人来报:“有个姓吴的郎君求见,现在坞堡大门外等候。”

  曹恪叫来一个贴身小厮,让他随门人前去迎接吴质。

  那个贴身小厮名叫曹大福,年方十五岁,长得十分健壮。

  曹大福奉命出去,不多时引着吴质走到西厢房外面。

  曹恪听见门外脚步声,料知是吴质来了,便起身出迎。

  吴质一袭白衣,在曹大福的引导下进了书房,见曹恪朝自己这边走来,连忙施了一礼,口称:“见过曹家郎君。”

  曹恪客套寒暄几句,便拉着吴质的手,走到书房中间的红色苇席上,请他入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