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满载而归,新的变故-第3/8页
但荀攸是什么身份?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颍川荀氏,下一代的“家主”,就是荀攸。
若是荀攸到秦霄帐下效力,颍川荀氏难道会不给荀攸配上一批“助手”?
再出色的天才,也需要有一批执行力强的助手相助,才能将一件件政务做好。
还有什么,比荀氏族人更适合成为荀攸的帮手的?
郭嘉相信,只要讨要到荀攸这个人,荀氏一族至少会出二三十名,甚至更多的族人跟随。
到时候,自己再想办法让对方添添码,这人数不就上去了吗?
荀彝倒是没有想到那么深,只是在思索是否要让荀攸去秦霄麾下的问题。
秦霄来到颍川,并且大张旗鼓地拜访各家世族,仅仅只从这个动作上,荀彝就猜到了秦霄的目的。
必是有所求。
要么是要人,要么是要钱粮。
甚至是两个都要。
出于“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对于这个已经展露出强大势力的秦侯,荀彝是不打算得罪的。
或多或少,都要给出一些好处。
这也是世家阀门的处世之道。
对于升斗小民,欺负了就欺负了,反正也不会有人在乎他们。
而对于那些有实力,又或者有潜力的人,就要尽可能的拉拢、施恩。
比如说资助一些像郭嘉这样的寒门学子,一旦他们有所成就,天然就会对资助过他们的荀氏有所好感。
又比如资助一些志在天下,且表现出了实力和潜力的诸侯。
一旦他们夺了天下,也必然会记住荀氏的恩情。
或许会遇到“白眼狼”,使得荀氏的投资白费。
但从大的方向来说,这种到处投资的行为,长远来看是一定会使荀氏从中受益。
唯一的问题就是……
荀攸。
荀彝很清楚自己这个儿子的才华,也将其视为颍川荀氏下一代的掌舵者。
如果让荀攸去投效某一个诸侯,那就相当于将家族一半,至少也是三分之一的筹码押了上去。
哪怕对于颍川荀氏这样的家族来说,也可以算是重注了。
在荀彝看来,这个时间就下重注,似乎有些太早。
太早,就意味着局势不够明朗,出现变数的可能性更大。
万一秦霄最后失败,颍川荀氏不说血本无归,最起码也是亏大了。
荀彝的打算,是等到过些年,局势再明朗一些,再让荀攸“出山”,投靠某一家他们认为最可能夺天下的诸侯。
而不是现在这么早就下重注。
郭嘉看出了荀彝脸上的迟疑,压低声音道:“叔父,可否借一步说话?”
荀彝眼神闪烁,思索片刻,点点头,对旁边的一名族老道:“你招待好客人,我和奉孝有话要说。”
……
后殿,郭嘉一改之前醉醺醺的模样,打起精神来,开门见山道:“叔父可是有所疑虑?”
看到郭嘉的脸色变化,荀彝没有接他的话茬,而是笑骂道:“奉孝啊,你这小子,就喜欢玩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装醉是吧?”
“嘿嘿,叔父仁厚,想必不会介意。”
郭嘉嘿嘿一笑。
我都夸你仁厚了,你总不好意思再和我这小辈计较这事吧?
一开始选择以小辈身份和荀彝交谈的时候,郭嘉就想好了要倚小卖小。
“滑头!”
荀彝指了指郭嘉,笑骂了一句,却是没有再提郭嘉装醉这事。
郭嘉也不恼,笑嘻嘻地说道:“叔父,咱们都算是自己人,郭嘉说几句掏心窝子话。若是中听,叔父就权且一听。若是不中听,叔父就当郭嘉什么都没说,如何?”
这算是以“自己人”的身份来拉近关系,方便接下来的话题。
不过,在这年头,讲究的是家、国、天下。
小圈子里的关系,本来就要排在国家和天下之前。
郭嘉在颍川求学的时候,没少受荀氏的照拂,荀彝确实是将其看做自己的子侄辈来看待的。
甚至还曾打算在族中挑个女儿嫁给郭嘉,只是因为郭嘉早早接到了荀彧的书信跑去了长安,没来得及提起这事。
有这么一层关系在,荀彝对郭嘉还是比较信任的,当即点头道:“你说。”
“有些事涉及主公机密,郭嘉不方便说,我只说我能说的一部分,叔父可自行分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