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孤注一掷-第5/10页





    第二天,一纸报告递到御前。毕士安奏报:“勾结谋反实属污蔑,申宗古当堂认罪,自己就是个替人出头的椽子,为了银子,栽赃陷害,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臣已经把他砍了。”

    真宗也不想让自己的五弟死后背上谋反的罪名,更何况朝廷现在也需依仗寇凖这样的一位铁腕的宰相,重振朝纲,固国兴邦。

    真宗道:“如此小人,砍了也罢。”

    申宗古被斩首,谋反的罪名不成立,真宗也不再追究,寇凖这才得以安心政务。

    ◆铤而走险

    再说党项羌这边,按照李继迁的嘱托,在沉寂了两个月之后,李德明终于稳固了手中的政权。

    确立了对内保境息民,恢复生产;对外附辽和宋,集中力量向西向北发展,“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基本国策。

    景德元年(1004)三月,李德明遣使至辽朝,上奏其父李继迁的死讯,献上李继迁的遗物,向辽国请求册封。与此同时,李德明又派遣牙将王旻奉表东京,表示归降大宋,乞求册封。

    辽圣宗耶律隆绪立即遣使慰问哀悼,七月,封李德明为西平王。

    得知李继迁死讯,真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赐给王旻锦袍、银带等物,并派遣侍禁夏居厚带上诏书前去颁诏,确认李德明的继承人地位。

    没了李继迁的牵制,辽国的边防压力陡然大增。宋人心心所念的就是被石敬瑭送给大辽的燕云十六州,大辽稍有不慎,就会被宋军钻了空子,丢城失寨,后果不堪设想。

    辽国的地盘要比宋朝要大得多,东到大海(今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今俄罗斯境内),南至长城口。

    从社会制度上来讲,大宋奉行的是封建社会制度,而辽国和他的周边诸国,还处于奴隶制,或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社会制度的不同,价值观和认知的落差也会相差十万八千里,野蛮和占有欲,更是奴隶制的特点。

    还在奴隶社会混的这帮政权,翻脸比翻书还快,为了彼此利益,是不会吝啬刀兵的。辽国因此三面受敌,时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东面有高丽,西北有室韦、党项、吐谷浑、阻卜等。这些小国,就像疥癣一样,你打了他,他就来进贡,你稍微马虎大意,他又来找存在感。

    萧太后和辽圣宗这娘俩为这事十分头疼,打又腾不出手来,因为南面的宋朝太过强大,不打心里又难过,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总想着去之而后快。

    景德元年,大宋国内地震频发,萧太后和辽圣宗这娘俩一商量,决定趁宋朝忙于抗灾救灾之际,出兵伐宋。这一回,一定要打疼打残宋人,让其从此不敢北顾,自己才可以抽身东伐西征,开疆拓土,保家护国。

    **月间,辽军就曾不断深入宋境,小掠即退。《宋史》载:“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虽是小掠,也是试探,看看宋人的反应。

    寇凖早已看出辽军的用意,对真宗道:“辽军徘徊而无斗志,这是狃我也,想瞒天过海,使我方习以为常而放松戒备。朝廷应该抓紧训练军队任命将领,选择精锐之师据守要害,防备敌人来攻。”

    辽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为了此次出兵,大辽在全国征集了二十万大军。萧太后做了两手准备,打得赢,就直取开封,灭亡大宋;如果打不赢,就想办法议和,两国从此放下刀枪,共谋发展大计。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在这个霜雪满地,寒风萧瑟的时节,大辽国萧太后带着自己的老情人韩德让,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一起,打着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失地的口号,亲率二十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杀入宋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