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重铸荣光-第6/7页
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急召镇州行营都部署桑赞、副都部署李福、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周莹,迅速合兵定州,共同御敌。
周莹声称自己直属中央,没有拿到枢密院的诏令,就不能发兵。遇到猪一样的队友,任你是神仙也无可奈何。
萧挞凛的先锋军直抵望都,望都是定州的屏障,王超主张全力解望都之围。
驸马都尉、定州知州吴元扆主张放弃望都,全力防守唐河定州防线。
王超否决了吴元扆的建议,决定先发一千五百步兵先锋军,救援望都。接着,与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桑赞等人率主力大军逾唐河,前往迎敌。
四月十八日,宋辽两军的前锋在望都的城南展开遭遇战,王超的主力大军在望都南六里列下大阵。
宋军马匹较少,军队以步兵为主,从太宗开始就一直以大阵对敌。这种大阵,配备盾牌手、弓箭手、长矛手、骑兵等多种兵种,非常具有杀伤力,可以很好地对治骑兵。太宗亲自给这座大阵命名为“平戎万全阵”。
据《武经总要》记载,宋军的这个“平戎万全阵”由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及右翼组成。其主力为中军,由并排的三个方阵组成。每个方阵由一名大将统领,每阵各方五里,周长二十里,计七千二百步。三阵之间皆相隔一里,阵面竟宽达十七里。
辽军冲击宋军大阵不利,损失惨重,被斩首两千余级。幸得这时耶律奴瓜和萧挞凛的主力大军及时赶到,辽军这才收住败势。
云州观察使、殿前都虞候、定州行营副都部署王继忠,率所部人马抵达康村,即与辽军展开了激战。从日昳战至乙夜,辽军稍稍退却。第二天天刚亮,双方再度交战。
辽军集中兵力攻王继忠的东侧大阵,宋军阵型东偏,出现状况,被辽军所乘,直接将王继忠与大宋的主力给分割开来。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此时,宋军的运粮队竟然也到达此地。断粮,是辽军最擅长的一种打法。萧挞凛立即分兵至阵后,焚绝宋军粮道。
宋军的平戎万全大阵,由于骑兵太少,还是不够灵活。粮草被焚,王超、桑赞发现情况不妙,“畏缩退师,竟不赴援。”
得知粮队被劫,王继忠只得独自与部下跃马前去救援。
王继忠是真宗赵恒的潜邸旧臣,他的父亲王珫曾任武骑指挥使,戍守瓦桥关。王继忠自幼丧父,六岁时补东西班殿侍。赵恒还是王爷的时候,王继忠得以事奉其左右,因恭谨厚道,很快成为赵恒的亲信。赵恒即位后,王继忠补任内殿崇班,累迁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任深州副都部署,后改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钤辖兼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副都部署,不久又任定州行营副都部署。
王继忠的穿着打扮是大宋的官服,与普通士兵肯定不一样,辽军觉得这一定是条大鱼,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将王继忠等人围了个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王继忠所部,殊死搏杀,士兵们都受重伤,边战边走,沿西山向北,到达白城,王继忠力竭,被辽军俘获。
《宋史》载:“契丹识之,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遂陷于契丹。”
王超见王继忠兵败,粮草又被萧挞凛给烧了,知道就算是守住望都也不能取得胜利,便指挥大军向后方撤退。辽军一路尾随着宋军追杀,并且趁机劫掠沿途所过的州县。
定州知州吴元扆本来主张放弃望都,据河防守定州,见王超不听自己的建议,心中早已猜到王超十有**会败,便发州兵列阵,守护唐河河桥。等到王超大军撤退至此,萧挞凛见宋军“阵兵甚盛”,不敢恋战,遂引兵退去。
屯驻威虏军的魏能、李继宣,此时也纷纷带兵出来接应王超大军,萧挞凛决定见好就收,领兵退回辽境。
望都之战,宋军虽说杀了辽军数千兵马,自己的损失则远比辽国惨重得多。
萧挞凛曾在耶律斜轸手下效力,并俘获北宋名将杨业。这次,萧挞凛又生擒王继忠,这是继杨业之后,辽军生擒的又一名宋军高级将领。望都之战的胜利,极大的振奋了辽军低迷的士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