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驱虎吞狼-第2/8页
仕途起起落落,人生才会更加出彩。与其躺在温柔乡里长赘肉,不如驰骋疆场,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大宋,我什么样,大宋就是什么样。对张齐贤而言,这一回,他又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瀚海劫粮
党项首领李继迁是个反复无常之人,他最擅长的就是两面三刀,打擦边球,出尔反尔,不讲武德。
他对宋廷赵官家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你大宋朝廷要的就是让党项各部做个顺民,不搞独立,不称王,最好能联手,共同对抗北面的大辽。
至道元年,军师张浦出使宋廷,被太宗赵光义扣留开封,李继迁索要无果,这几年,让宋廷一直为此割肉流血,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至道三年,真宗赵恒即位后,李继迁上表表示恭顺,并请求朝廷赐还祖宗基业夏州等地,放回自己的谋臣张浦。
在开封被看管的这三年,张浦也没闲着,他研究分析赵家皇帝的心思,琢磨查究大宋稍有名气的文臣武将,对党项的未来也做了一番彻底的规划。
张浦为李继迁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向宋廷示弱臣服,养精蓄锐,团结各部,占据五州,建立党项自己的政权。
为了让李继迁臣服,朝廷必须拿出诚意。可以说,放回张浦,这是标准的放虎归山。真宗权衡再三,答应李继迁的请求,并恢复他的赐名“赵保吉”,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
夏州,在十五年之后,又重归李继迁。
张浦平安归来,李继迁从此再无顾忌,狐狸尾巴也没什么好掖掖藏藏的了。对付这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李继迁觉得自己用一根指头就足够了。
张浦及时制止了李继迁这种野蛮思想的蔓延。李继迁做事情,从来都是大萝卜就酒——嘎嘣脆,什么对自己有利,李继迁就做什么。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这次,他听从了张浦的建议,这两三年,还是要守点规矩,给赵家皇帝一点面子,韬光养晦,收起利爪,积蓄力量。
说归说,没有人能让一头野兽完全吃素。李继迁受任夏州刺史后,仍时不时地在边地进行掳掠揩油,与宋廷之间的小范围冲突从未停止过。
咸平三年九月,陇州刺史、灵州知州李守恩和陕西转运使、度支郎中陈纬从庆州往灵州运送粮草。李继迁得知后,在瀚海设伏。
漫漫黄沙,寸草不生,粮队迤逦而来。李继迁率万余铁骑突然杀出,李守恩、陈纬两位主将慌忙下令迎战。
党项兵将宋军和粮队团团围住,李守恩、陈纬两位主将奋起反击,终因寡不敌众,双双战死。李守恩的长子李广文、弟弟寄班李守忠等全部阵亡,二十万石粮草被李继迁悉数笑纳。
李继迁夺取了宋军的粮草,大获全胜,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很快就得到这一喜讯。辽国就是想利用李继迁把大宋拖入战争的深渊,甚至拖死在西北战场,自己才可以不断地在河北收割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辽圣宗立即遣使褒奖李继迁,并封其长子李德明为朔方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又称灵州节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九年,为防御后突厥所设置的天宝十节度使之一。
未得其地,先得其官,大辽使的这是“驱虎吞狼之计”,目的就是让李继迁继续跟宋廷死磕,尽早拿下灵州,让儿子之职实至名归。
契丹封自己的儿子为朔方节度使,李继迁大喜,自己正有攻取灵州之意,与大辽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盛情款待辽使,并派遣使臣到辽国进贡。
◆以蕃治蕃
张齐贤走马上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发现李继迁与西部诸部族之间,矛盾重重。
敌人的矛盾,正是留给我方的机会。如果给他们官职,诱以货利,再加以恩信,交结他们,并且以利害激发,则蕃部族长,无不倾心,为朝廷效力。于是立即向真宗上表进言,以蕃治蕃,以夷制夷。
请求封潘罗支为六谷王,则泥埋等族,西南远蕃,不难招集。西南既受命,而边缘之军势大张,则鄜、延、环、庆之浅蕃,原、渭、震戎之熟户,自然归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