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康保裔血战瀛洲-第5/7页



  一宿过后,两军再战,依然不见宋军援兵的踪影。

  康保裔道:“作为元帅,我当为国捐躯,各位兄弟跟随我多年,不忍看着你们殒命于此,不用管我了,你等速速突出重围,自寻生路去吧。”

  众将士一齐振臂高呼,愿同元帅与辽人血战到底,全都不愿离开,独自苟活。

  康保裔见众意已决,再次挥舞长枪,大呼赴敌。众将士也都大吼着

  ,一齐杀入敌阵。

  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全体将士最后力尽矢绝,壮烈殉国,康保裔也英勇就义。

  范廷召和康保裔两军与辽兵血战之时,傅潜这边,自始至终都未发一兵一卒前来支援,放了二人的鸽子。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世有佞臣,致使英雄喋血,暴骨沙砾,暮鸦哀鸣,伤心惨目,何其痛哉!

  高阳关路钤辖张凝和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李重贵,率兵在瀛州西设伏,与数千辽军骑兵遭遇。张凝一马当先,抢先杀入敌阵,辽兵呼啦一下子将张凝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险。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张凝的儿子张昭远,才十六岁,随父出征,见父亲危险,单枪匹马,呐喊着冲入敌阵。辽兵完全被他的气势给镇住了,纷纷退下,不敢妄动,有的还发呆发愣,“啥玩意?什么情况……!”张昭远恰似神兵天降,瞬间冲杀到父亲身边。父子二人奋勇搏杀,很快杀出重围,张凝成功脱险。

  之前,大宋守边西北的夏、绥、麟、府州都部署王超的儿子王德用,十七岁就能独当一面,充当锋,威震西北,留下“王氏有子矣”的佳话。如今,张凝之子张昭远,十六岁勇闯敌阵,万马军中从容救父脱险,也瞬间成为军中美谈。

  双方兵力虽相差悬殊,宋军将士以一当十,浴血奋战。在宋军凌厉的攻势下,辽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尸横马下。辽军不敢恋战,且战且走。

  张凝和李重贵率军追出数里开外,便回头打扫战场,准备再战。得知康保裔被敌军围困,二人重整兵马迅速赶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杀到寅时,才将辽军击退。

  在诸多将领丢失了自己的军队的情况下,李重贵和张凝还好,总算保全队伍回到驻地。

  张凝提议上书,报告将士们的立功情况。李重贵喟然道:“主帅都陷于敌阵战死了,我们这些人却想计较功劳,何面目也!”

  ◆结局成谜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惧白骨埋荒冢。

  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战死裴村,他所率领的部队全军覆没,着实吓到了一人,那就是三关大帅傅潜。

  本来答应要去支援的,结果未发一兵一卒,导致范廷召和康保裔两部人马损失惨重。此事如果传扬出去,真宗一定会治他个贻误军机之罪。

  打仗的本事没有,甩锅的本事傅潜可是一流。他立即给真宗写了一个情况说明,“康保裔不遵号令,冒然出战,不敌,遂降贼!”直接说他投降大辽了,把自己的罪过甩得干干净净。

  真宗车驾驻大名府行宫,得到战报,对康保裔的阵亡,甚为震惊难过,传令废朝二日,追赠康保裔为侍中。

  很快,傅潜的奏折也到了,真宗一头雾水,“朕的大将军竟然投敌叛国?什么情况!”他立刻叫来自己的心腹夏守赟,命他火速到高阳关调查事情的真实原委。

  夏守赟,字子美,与其兄夏守恩都是真宗的府邸旧臣。

  四岁时,父亲夏遇为武骑军校,在与辽军作战中战死。夏守恩当时在赵恒的襄王府供职,赵恒便问到他弟弟的情况。

  夏守恩道:“我每天在王府做事,没有时间照顾他,心里老是挂念着他。”襄王为之动容,即日召夏守赟入宫,怜惜他年幼,就让他在外舍学习。

  过了两年,赵恒又将夏守赟召入宫中,襄王的乳母齐国夫人派师傅和侍婢照料他。稍长,习通文字。襄王做了太子,夏守赟开始主持工程方面的事务。

  襄王即帝位后,夏守赟被授予右侍禁之职。李继迁反叛时,赵恒命他出使绥、夏,负责侦察边疆情况。后升任西头供奉官、寄班祗候。皇帝驾临大名府,夏守赟为驾前走马承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