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五路伐夏-第7/8页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按太宗既定的部署行事,李继隆也不止一次了。

  得知朝廷派出五路大军来救援灵州,李继迁心里也很发毛。可是走着走着,李继隆的大军却北辕南辙了,没有向北向灵州进发,而是向南去了。

  南边是哪里?自己的根据地平夏!李继迁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了,不好!老底要被人给抄了!

  到底是大宋第一战神,兵书战策烂熟于心。攻其必救,李继隆的这一招围魏救赵果然奏效,李继迁不得不回师救援平夏,灵州之围遂解。

  五路大军奔赴平夏,诸将失期,李继隆与丁罕合兵,向南打平夏去了,张守恩碰上了李继迁的人马,没有接战,就撤退了。

  曹璨被任命为副帅,与范廷召引兵出延州,王超引兵出夏州。范廷召和王超两军为了赶时间,都是长时间行军,兵士涉旱海,无水泉,沿途饥渴劳顿,人困马乏。

  两军中途相遇,合兵一处,继续向灵州进发,行至乌、白池,恰好与回援平夏的李继迁大军遭遇。

  按照王超的建议,宋军依靠险要扎下营寨,外围盾牌手,内圈弓箭手,坚壁不动,敌兵前来,弓箭伺候。

  李继迁骑兵分两路,左右夹击,向宋营发起攻击,如此三番五次,均被一一射回,双方相持了一昼夜。

  人是铁,饭是钢。宋军现在是被动挨打,不能好好吃饭,也没办法安心睡觉,李继迁却是灵活机动,想打就打,想撤就撤,如此长时间下去,几万宋军的性命将岌岌可危。

  英雄,总是在危难时候显出身手,没人能想到,打破宋军这一僵局的竟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

  ◆将门虎子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王超的儿子王德用,年方十七,随父从军,任西头供奉官,也是本次出征的先锋。

  王超率军出绥、夏,先锋王德用率军一万与李继迁的一部人马在铁门关遭遇,王德用一马当先,杀入敌阵。此战,宋军大获全胜,斩首十三级,俘获一万多头马羊。

  王德用,字元辅。赵州人,祖籍真定,河西军节度使王超之子。

  太宗赵光义任开封府尹,召王超置麾下。作为藩邸旧臣,太宗即位,王超迁御龙直,淳化二年,累迁至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

  出身将门,王德用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

  王德用的生母朱氏早逝,王德用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对继母张氏,竭尽孝诚,以孝著称乡里。

  华夏民族文化的根就是孝道,这也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孝经》云:“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在侍奉父母上,只有做到这五点,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其父王超为怀州防御使时,王德用补衙内都指挥使。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王德用长得像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作战方面也像太祖一样,勇猛超常。

  宋军坚壁不战,王德用心急如焚,他走进大帐,向父帅请命,请求出战,王超不准。王德用道:“敌军锋甚锐,若不出战,敌兵必定不肯撤退,此地转运粮饷艰难,不应久持,还是杀将出去,一鼓击退顽敌,我等方可从容撤军。”

  王超沉吟半晌,道:“且再待半日,俟敌锐气减弱,方可得利。”

  等到太阳偏西,王德用请得军令,率五千精兵,挺身杀出。

  李继迁吃了一惊,见领头的是一个毛头小子,欺他轻弱躁率,即分兵两翼,将王德用团团围住。

  啥也别说了,干吧!一场白刃战就此拉开。

  小将王德用手执一枝银枪,上下飞舞,枪锋所至,党项兵无不应声倒毙。双方都杀红了眼,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李继迁这才认识到自己遇到的是个劲敌,亲自来战。哪知王德用枪急,李继迁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王超怕儿子有什么闪失,也率军杀出,前来接应。范廷召、曹璨也发兵,前后夹击李继迁。

  好汉不吃眼前亏,李继迁的体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眼见不能取胜,遂虚晃一枪,拨马就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