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五路伐夏-第4/8页



  《梦溪笔谈》载:熙宁年间,李定曾献弓弩,能射三百步,谓之“神臂弓”。此弓被认为是汉代所谓的“蹶张”,已在中原失传,属于西夏国独存,后由西夏引入宋。

  太宗道:“羌人贫窭,饮食衣被粗恶,无可恋者,李继迁何不束身自归,永保富贵?”张浦是不想品尝身处死亡边缘的滋味,这一回,他认怂了,啥也没说,只是向上叩头。

  张浦是李继迁的军师,既然来了,太宗是不打算再把他放回去了,遂授张浦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郑州团练使,将其留在京师。

  张浦不但没能说服太宗,反而被太宗釜底抽薪,扣留在开封。李继迁大呼上当,心中懊悔,当初就不应该派张浦去京师。

  很快,太宗遣阁门副使冯讷、中使贾继隆持诏,拜李继迁为鄜州节度使。

  威不足惩,恩不足劝,刁钻狡猾的李继迁,怎肯为这区区羁縻,甘心降服。再说了,李继迁已经是大辽封的“夏国王”,岂是这小小的节度使能比,自然对之嗤之以鼻,概不奉诏。冯讷、贾继隆二人只得灰溜溜地回朝复命。

  ◆府州折家将

  就在太宗想着收买李继迁的之时,大辽那边也开始不安分起来,李继迁好歹也是大辽封的“夏国王”,怎么能被大宋给挖了墙角。

  李继迁趁机火上浇油,派使臣告知大辽,说大宋边疆疏于防范,应立即兴兵伐宋,并允诺自己会派兵援助。

  为了给李继迁大壮声色,至道元年正月,萧太后派西南招讨使韩德威,率党项勒浪嵬族十六府大首领马尾等引兵数万,从振武侵入大宋,向府州进军。

  淳化五年,府州观察使折御卿出兵相助官军讨伐夏州李继捧,吸引银州和夏州的八千多帐吐蕃部族投靠,不久,太宗加封折御卿为永安节度使。

  辽兵犯境,折御卿亲率骑兵迎击。

  韩德威为绕开宋军的主要防御地点,率军沿山谷小路向前行进。折御卿探得消息,在辽军必经之地子河汊设下埋伏。

  辽军一到,宋军在一阵箭雨之后,折御卿引军杀出。

  除了无法向前,辽军现在有三条路可选,一个是向回逃,一个是跳崖,最后一条路是跳河。

  军法有令,临阵脱逃者斩。向后退无可退,辽军慌乱之中,人马坠崖谷,死者相枕。此战歼敌五千余人,缴获战马千匹,除了被俘虏的和战死的,渡河逃命走脱的只有百余人。辽军阵亡二十余名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等高级将领,一名吐蕃首领被生擒,主将韩德威只身逃脱。

  子河汊之战,大煞辽兵气焰,折御卿趁机收复了十五座州县,太宗大喜,嘉奖折家军,赐旗三十杆,以壮军容。此后,辽人见到折御卿的大旗都不寒而栗。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折御卿是老令公杨业的岳父折德扆之子、佘太君的兄弟。

  世代将门,忠勇爱国。

  折家从大唐第一代太山公折宗本开始,就一直占据府州,折家子弟世代从武,跃马弯弓,在沙场上屡建功勋,威震西北。

  从折宗本到儿子折嗣伦,再到孙子折从阮,三代人奠定了世袭藩镇的基础。在五代十国时期,折家依附于中原政权,成为中原王朝西北边境的第二道屏障。

  《宋史》载,“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后周广顺年间,周世宗柴荣建府州为永安军,以折德扆为节度使。当时,折从阮镇邠宁,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

  折家历来忠于朝廷,不叛逆、不分裂、不与中原朝廷抗争,维护国家统一。

  折德扆是府州折家将第四代将领,府州第二任知州。

  太祖赵匡胤登基,折德扆立即表态归宋,太祖“加折德扆检校太师”。折德扆建议太祖出兵平北汉。建隆元年五月,折德扆主动向北汉发起进攻,一举占领沙谷砦,夺得“平北汉第一功”。

  折德扆入朝,太祖龙颜大悦,赏赐甚厚,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特许折家可以世代为将,世袭府州知府。老令公杨业的家族,都没有这个待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