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以夷制夷-第5/7页



  到了太宗一朝,太平兴国四年,潘美任北路都招讨,与太宗赵光义从征太原,平定北汉;接着征伐幽蓟;后占据三交,屯兵积粟,为大宋镇守北方国门。

  杨业原本是北汉降将,为北汉驻边三十年。太宗征伐太原时,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投降,杨业仍据城力战,为太宗所青睐。为他恢复本姓杨氏,并将其名“继业”改为单名“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后跟潘美共同驻兵山西。

  其实真正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

  监军王侁逼迫杨业出兵,又不按约定,提前撤除埋伏,致使宋军惨败。陈家谷一战,杨业被俘绝食身亡,其子杨延玉战死,宋军全军覆没。杨家浴血奋战,殒命疆场,负主要责任的就是王侁。

  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起家,也许是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显杨家将的威名,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成为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据《宋史》载,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接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陈家谷口时还曾予

  以制止,只是潘美不敢得罪监军,没有坚持己见,也跟着王侁提前撤离。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默认了,是应该负一定责任的。

  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受到降职处分,监军王侁、监军刘文裕皆被撤职发配。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潘美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不过很快就改任检校太师,真定知府,又擢升都部署、并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与宰相平级。至死为国开疆守土。

  杨业死后五年,潘美也驾鹤西去。

  潘美处功高震主之地而能谨慎,宜守保令名以终也。潘美一生为大宋,南征北战,恪尽职守,是大宋朝真正的大忠臣。杨业从归降到战死,为大宋效力了七年时间。潘美一生战功赫赫,彪炳史册,非杨业所能及也。

  明太祖朱元璋,曾评价道:“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

  潘美有六子三女。

  长子潘惟德,官至宫苑使;次子潘惟固,官拜西上阁门使;三子潘惟正,官拜西京作坊使;四子潘惟清,官拜崇仪使;五子潘惟熙,娶秦王赵德芳之女,官拜平州刺史;义子潘惟吉,累迁为天雄军驻泊都监。儿子当中没有叫什么“潘龙、潘虎、潘豹”的一群野兽。

  三个女儿,长女嫁给大理寺评事张昭允;小女儿封冯翊郡夫人,嫁给曹彬之子曹玮。

  最受非议就是二女儿潘氏,十六岁时,太宗赵光义将潘氏赐婚给韩王赵恒,封为莒国夫人,六年后,潘氏逝世,年仅二十二岁,未留下子女。宋真宗赵恒即位,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宋仁宗改谥为章怀皇后。

  潘美去世时,赵恒还是襄王赵元侃。章怀皇后比他爹潘美还早死两年多,一辈子也没机会兴风作浪,残害忠良。倒是被“忠良”害得名誉扫地,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历史上的潘美跟杨业,真实的对比如下:

  一位是开国元勋,一位是降宋的贰臣;

  一位是官居宰相、节度使的正二品大员,一位是官居观察史、刺史的四品官员;

  一位爵位是代国公、韩国公,一位无爵位;

  一位是服务大宋三十一年的两朝老臣,一位是服务大宋七年的降宋新人;

  一位是上级领导,一位是下级军官;

  一位多次独立指挥大型战役,一位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的经历;

  一位是灭南汉、平南唐、灭北汉,镇守边关,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的忠臣良将,一位是雁门之战,以少胜多的英雄;

  纵观太宗一朝,英勇和功勋超过杨业的大有人在,比如李继隆、李继宣、田重进、尹继伦、米信、荆嗣等。

  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都指挥使荆嗣,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也可以甩杨业几条街。

  后世编书的、评书演义,为了寻求刺激好看,故意拔高杨家,狂褒杨继业之忠,故意贬低潘仁美,无所不用其极。让一代忠臣良将潘美身后狂遭无端之毁,躺着中枪,甚至导致潘、杨两家世代不通婚的后果,这未免玩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