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利剑出鞘-第3/7页
早在今年七月,为了加强河北防线,太宗就将驻守山西并州的潘美调往镇州任知州,八月,又任命宣徽南院使郭守文为镇州路都部署。
赵光义对武将的约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将领领兵打仗,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处理敌情,都需要经过“帝级军事专家”赵光义本人的同意。
出征以前,太宗会发下阵图,将领必须按照阵图排兵布阵,不得擅自更改,否则就是欺君之罪,轻则贬官,重则杀头。你让诸位将领如之奈何!这就是为何宋军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的症结所在。
《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场军情错综复杂,战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打仗怎么能按照既定的公式,死搬硬套。
李继隆就曾提醒过太宗:“兵贵适变,安可预定!”行军打仗,战略部署是最大的军事机密,所有的将领按照固定的阵法部署,如果打法被敌人探知,针对你的部署制定攻击策略,必败无疑。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面对辽国大军压境,宋太宗赵光义自己先“怂”了,诏令各地守将:“固守城池,不得出城与敌野战,只需坚壁清野即可”。
这就好像拳击比赛,面对着一个块头大、身强体壮的硬汉,自己抱膀缩头,任凭别人狂风暴雨的拳头,你只能寄希望于老天,希望不被打死。各地守军在圣旨面前,只能以邻为壑,各自为战,被动自保。
赵光义奉行僵尸阵法,又摆出一种闭门自守、被动挨打的“怂样”,他的这种囧态,早已经被萧燕燕和耶律休哥看得清清楚楚。辽军集中兵力,稳扎稳打,从容攻取自己想要的每一州每一地。
君子馆之战时,田重进与李继宣攻占歧沟关,同时也收复了涿州,辽军此次的首战就是要夺回涿州。九月二十六日,辽军兵临涿州城下。
先礼后兵,辽军首先向城中射帛书劝守将投降,守城宋将根本没搭理他。
“呦吼!我这小暴脾气,还治不了你了!”十月二日,萧太后命令军队,从四面攻打涿州城。
涿州在宋辽的历次争夺战中,是最容易被攻破的一座城。辽军此次南征,是带着攻城器械出战的,没有任何的悬念,很快,涿州城的一角被辽军攻破。辽军像潮水一般涌入城中。宋军见城无法守了,边打边撤。
听到涿州城破,宋军败退的消息,萧太后派耶律斜轸、排亚等率兵继续追击。接着抚慰晓谕城中民众。
此战,辽军损失不小,驸马萧勤德、太师闼览都身中流箭。萧勤德被放在圣宗的御用车驾上,拉回了营。
在西线,辽军自大石路攻入代州。太宗的心也真够大的,调走了老将潘美,整个山西的守御,他交给了代州知州张齐贤,这样一个文官来打理。
大军压境,张齐贤预选厢兵千人,分成两部,一部屯繁畤,一部屯崞县。下令:“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
辽军到达崞县,被繁畤县前来应援的宋军牵制,继而厢兵群集,辽军见占不到任何便宜,不敢恋战,引兵退去。
辽军在西线的主要作用是牵制和防守,就像蹴鞠比赛中的后卫和守门员,防止山西兵马攻打云州、朔州、偷袭南京,只要能敲山震虎,阻止宋军偷袭,作用就达到了,让东线的主力大军放开手脚攻城略地,无后顾之忧。辽军西线的主帅,史书上没有记载。
仓啷啷拔出宝剑,哗啦啦马踏连营。西北边境有精于边事、足智多谋的张齐贤守御,没有给辽军任何可乘之机。
太祖赵匡胤当年慧眼识才,认为张齐贤有宰相之能,如今看来,这位山东大汉果真是有济世安邦之才,绝对不是盖的。
再说辽军东线战场,十一月六日,辽军围攻长城口,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督战。根据太宗赵光义的坚壁清野、各自为战策略,长城口的守军是不会等来援军的。
然而事实上却不然,辽军攻下涿州,围攻长城口,在定州的保顺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毅然违抗皇命,与大将荆嗣领兵北上增援。一万兵马如何敌得过耶律休哥的八万铁骑,李继隆退保北平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