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少年天子-第3/5页
他们告诉孟昶,皇上不要怕,我们只需如此这么这么这么办,就可确保江山无虞,社稷平安。
孟昶终于舒了一口气,当即密令赵季良与赵廷隐抓紧处理此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能力弱的吧,皇上看不上,能力强的吧,皇上又心里怕的睡不着觉。如果说李仁罕有错,错就错在,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人了,不应该做这么没脑子的事,向幼主强制要官。
二赵合谋,计议已定,赵廷隐在午门暗中埋伏好刀斧手。
孟昶传旨,宣李仁罕入朝。
李仁罕带领数名随从,腰悬利剑,一到午门,带甲卫士一拥而上,关门打狗,将李仁罕等人制服在地,抹肩头拢二臂就给捆上了。
赵季良当场宣读了后主孟昶的诏令,下令将李仁罕就地斩首,可怜李仁罕,到死还在做着如何当皇帝的梦。
随后,李仁罕之子李继宏,连同他所带的亲信,全部被杀,孟昶下诏公开其谋反罪名,将李仁罕整个家族、亲属全部诛灭。
这就是武将们的宿命,位高权重之时,百尺竿头,高处不胜寒。是退亦难,进亦难,整日游走在刀刃的边缘。
大清康熙帝继位时才刚刚八岁,比孟昶小一半。战功赫赫的三朝元老鳌拜,权倾朝野,结党营私,康熙帝十六岁时,在索额图等人支持下,上演了一场相扑的小游戏,擒住鳌拜,将其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康熙六十岁那年,感念鳌拜的昔日功劳,追赐其为一等男,此时,鳌拜已经死了四十五年了。用不着别人,康熙自己就给鳌拜平反了。
拿下李仁罕,蜀国朝野上下,无不惊骇。
昭武军节度使李肇,自恃前朝功臣,初次朝见孟昶,大大咧咧地拄着拐杖入殿,倚老卖老,声称有病不能拜君,对后主傲慢无礼。
听闻李仁罕的死讯,李肇马上没了脾气,再见到后主时,慌得手忙脚乱,“释杖而拜”扔掉拐杖,跪倒磕头。此时的他也能行跪拜之礼了。
小皇帝孟昶胆子也大了,他毫不客气地罢免了李肇的军务,改为太子少傅,贬谪邛州(今四川邛崃)。广政八年(公元945年),李肇病死于卭州,终年七十岁。
从此,蜀国朝中形成了赵季良、赵廷隐、王处回三人辅政的局面,二赵一王这种局面维持了十三年。
广政九年(946),宰相赵季良病故,二赵一王变成了一赵一王。形成了一文一武辅政的局面。
李仁罕伏诛时,外甥张业正掌管禁军。
张业本名张知业,年轻时便以骁勇著称。为稳住张业,孟昶给他授予宰相衔,加封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以作安抚。
广政元年(938),张业由遂州入朝,成为当朝宰相。其子张继昭亦官至尚书左仆射。
广政三年(940),张业又加拜司空,与同列宰相的赵季良、毋昭裔分判三司,负责度支司事务。
张业由此产生误判,认为孟昶对其无计可施,他们父子于是头脑发热,专权跋扈,“招聚亡命”,养了一批死士。公然在家中设置监狱,关押负债者,以致有人被关押多年而身死狱中。张继昭因喜爱剑术,四处寻访剑士。对百姓横征暴敛,使“蜀人大怨。”百姓大为怨愤,朝中官员也多有不满。
又养死士,又习练绝世武功,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结果,这父子二人就摊上事了,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他们接下来会干什么。
左匡圣都指挥使孙汉韶与张业平素不和,多有过结,便向孟昶告密,说张业父子意欲谋反。
广政十一年(948),孟昶与李昊、安思谦合谋设计,按照诛杀李仁罕的办法,故技重施,在张业父子入朝之时,命埋伏的武士把他们抓住,“执而杀之”。公开罪状,籍没家产,张业时年五十七岁。
随后,孟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前朝旧臣或撤职或勒令提前退休,专权贪纵的枢密使王处回被罢知政事,穷极奢侈的卫圣都指挥使赵廷隐亦称病交出兵权。
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孟知祥时代的故将旧臣全都退出朝堂。三十一岁时,孟昶彻底完成了政治洗牌,终得亲政。
◆攻取四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