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少年天子-第2/5页



  六人之中,唯一可能有异志的就是李仁罕。

  早在后唐长兴元年(930),后唐明宗李嗣源准备征讨两川时,李仁罕和他的外甥张业就曾企图谋害孟知祥,投降后唐。出于稳定形势的考虑,孟知祥当时隐忍不发。加上在后来的战争中,李仁罕也确实立了不少战功。孟知祥称帝后,还没来得及处理隐患,就早早地病故了。任命李仁罕为顾命大臣,也是为了稳住他。

  李仁罕与赵廷隐两人因为抢功,险些刀兵相见,二人早就结下梁子。孟知祥将此二人同时安排进了辅政顾命班子,目的就是让这二位互相制衡。

  第二天一早,王处回赶到李仁罕家,李仁罕身着盔甲,腰悬利刃与他相见,王处回吓了一跳,哪里还敢把孟知祥驾崩的消息告诉他。

  准备了三天,枢密使王处回才和宰相赵季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高祖遗诏,让孟仁赞在柩前继位登基,然后昭告开始发丧,全蜀哀伤。

  明德元年(934)七月二十九日,孟仁赞即位,改名孟昶,不改元,仍称明德年号(一直到后蜀明德五年(938)才改年号为庆政)。

  十六岁的少年孟昶,仓促间就被推上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宝座,面对着这些自己曾经的叔叔伯伯们,面对着虎目圆睁扎里扎煞的金刚武将们,他的小心脏一直在不停地打着鼓。

  ◆惩奸除恶

  孟知祥的结发妻子是李克让之女琼华长公主(后唐时改封福庆长公主),李克让是晋王李克用的二弟,作为李克用的侄女婿,马步军都虞候,孟知祥在晋国可谓举足轻重。

  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为了拉拢孟知祥,就把自己的一个嫔妃李氏,赐给了孟知祥。

  后唐天佑十六年(919)十一月十四日,李氏在太原生下一名男婴,这孩子就是孟昶,人称孟府郎君。

  孟昶年少,国事完全由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四名辅政大臣定夺。

  赵季良是宰相,王处回是枢密使,典掌机要;李仁罕和赵廷隐都是手握重兵的前朝宿将,手握重兵。

  除了宰相赵季良和王处回谨守职分,尽心辅佐,其余二人根本不把孟昶放在眼里,在朝中专横跋扈,各行其是,气焰相当地嚣张。

  不作死就不会死,或者没那么快就死。李仁罕自恃为功臣宿将,小皇帝才刚刚继位没几天,他就上表要求孟昶任命自己判六军诸卫事。孟昶招来赵季良和王处回商议,还没决定好,这边,李仁罕就已经派人到枢密院与学士院,催促早点起草任命的诏书。

  孟昶不得已,得罪不起这位大神,只得答应任命李仁罕以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判六军事,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同时为了制衡李仁罕,赵季良和王处回又建议孟昶,任命保宁节度使赵廷隐兼侍中、为六军副使。

  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们似乎都信奉:“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

  李仁罕经历了大唐、后梁、后唐、后蜀,四个朝代,看惯了这些开国皇帝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把戏。似乎,你可以,我也可以。

  尤其是遇到幼主继位,这一黄金节点,孤儿寡母,最容易被人欺负。弱肉强食,内部不取,难保外面的猎手不行动。赵匡胤轻松攻取荆南、湖南,也是因为这两地都是幼主继位。

  在这个山高水远的天府之国,李仁罕踌躇满志,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李仁罕的夺权举动,打破了后蜀的军事平衡局面,引起赵廷隐等人的强烈不满。

  这事过后刚有一个月,明德元年(934)十月,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医官使韩继勋等人纷纷上表,弹劾李仁罕有反心,暗地里招募死士,集结兵马,训练士卒。六军副使赵廷隐也劝孟昶除掉李仁罕。

  事态万分紧急,孟昶一时不知所措,他急匆匆地叫来赵季良、王处回,想从他们的眼神里找到答案。

  宰相赵季良建议召六军副使赵廷隐前来议事。经过数个时辰的商议谋划,在推翻了多种方案之后,二赵终于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