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太祖誓碑-第4/6页
可见,在整个大宋朝,柴氏子孙所受封赏一直与宋朝相始终,宋廷如此优待亡国之后裔,这在其他朝代是少有可比的。
《水浒传》以此为蓝本,演绎柴家后人“小旋风”柴进,说他拥有御赐的“丹书铁券”,无论柴氏子孙犯有多大的罪过,大宋朝廷一律不予追究,说明大宋善待柴氏子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二条,对于“不得杀士大夫”一项,大宋重文抑武,赵匡胤及其后继者,确实比较严格地遵守着。
太祖在平定南方各割据政权时,坚持不杀降王。如平定后蜀,召其国君孟昶入京。有大臣密奏,请擒杀其君臣,以防生变。
太祖怒批道:“汝好雀儿肚肠!”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云:“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少见的,开国皇帝多数都是执行“斩草除根”,赵匡胤坚持不杀他们,让他们在京城自由自在出入,而且还封官加爵。
宰相赵普好几次在赵匡胤面前说起以前不善待自己的人,想把他们给法办了。
宋太祖给他的答复是:“倘若在凡俗尘世都能认出日后的天子宰相,那人人都去寻找了。”坚决不允许动他们,此后,赵普再也不敢在赵匡胤面前提起类似话题。
一代名相范仲淹曾由衷地赞叹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北宋后期出现的冗官现象,与誓碑规定的优待士大夫,不轻易诛杀大臣政策,有直接关系。
神宗时期,陕西用兵失利,准备斩一朝臣时,宰相蔡确进谏道:“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可见,誓碑这一祖宗家法,一方面激发着文臣士大夫的爱国热忱,一方面也使一些掌权的文臣无所顾忌,甚至横行不法。
当然,誓约的“不杀”不等于绝对不能杀,对乱臣贼子、贪官污吏,激起民愤的,还是可以将家法放在一边而开杀戒的。
太祖在位时主要因谋反和贪污受贿罪处死过一批官吏,这是开国初期整顿吏治所必需的。《宋史》赞他:“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
然而不杀大臣这一条大宋基本国策,得以顺利实施,都是太祖誓碑上的誓约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条奇怪的路
赵匡胤出身行伍,为了江山社稷,他对武将的防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对各种威胁政权的事,考虑得相当缜密。
大宋的兵工厂,里面的强弓劲弩不尽其数,十八般兵刃琳琅满目。
宋神宗熙宁年间,兵工厂的管理大臣向皇上奏报,说兵工厂的道路修的很奇怪,狭窄不堪,还弯弯曲曲,不利于运输工作,请求重新增宽顺直。
当时的宰相是主张改革变法的王安石,他也主张“请直而宽广之。”
兵工厂的布局是由宋太祖当年亲自定的,这样明显不利于运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为什么这么布局,没人知道。宋神宗想着这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当有远虑”,还是不要轻易改变,就没有批准。
这事没过多久,在兵工厂劳作的那些工人,因为工作苦,收入低,闹起暴动,“持兵夺门,欲出为乱。”守卫兵工厂的只有几名老兵,这些暴徒拿着最先进的武器,而且在天子脚下造反闹事,直接会威胁到国家政权。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成百上千手持利刃的造反分子,竟然就被几个老兵给挡住了,他们在通过狭窄崎岖的道路时,只能一个一个的通过,老兵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一个杀一个,真正做到了以一敌千。
等着大部队到来,几千个暴徒全部被抓获,一场威胁江山社稷的暴乱就这样被轻松平息了。这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在你没有搞懂之前,尽量的不要轻易改变。这件事,足以说明赵匡胤是真的雄才大略,他在世时制定出什么“祖宗之法”,都是有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祖宗之法
赵匡胤雄才大略,谋略深远,他的举动有时候或许很普通,但是这可能暗藏深意,让人无法捉摸。他曾经留下三则规矩,表面看起来有些荒唐,实则大有深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