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9章 军衔制度
远在北京的光绪接到张之洞拍过来的电报(其实是经过军机处,经手慈禧之后的电报),又听闻叶重在钦县成立军政府,目无王法,胆大包天,载湉真的是气炸了肺,龙颜大怒。
所以他很快就到慈宁宫去面见慈禧,给她请安,并言之凿凿地要剿灭猖獗的短毛,以肃清匪患,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慈禧看到短毛敢跟朝廷分庭抗礼,想必是已成气候了,也有些着恼了,便准了光绪所请,恩准了张之洞电报上的要求。
冯子材调任广西提督,兼湖广四省督办;刘永福升任镇南关总兵,自行招募兵员,二人归湖广总督张之洞管辖,务必精诚团结,尽快肃清短毛之乱。
而在钦县的叶重,这几日可是一直没闲着,连觉都没睡多久,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正在忙一件事情,整军,大刀阔斧的整编大汉军!
知道下一次的对手是张之洞,乃至于湖广四省的强军,叶重不敢怠慢,连夜签署了大规模整军的文件,一张张委任状和人事调动摆在他的案上,附近的政府人员来来往往,叶重脑子一闪,打算成立一个秘书室,或者侍从室,当作幕府,让他们帮自己出谋划策或者整理一些机密文件,也就不必自己事必躬亲了。
但是,叶重知道现在还不行,军政府现在百废俱兴,每个岗位都缺人手,自己擅自从各个部门抽调人才,难免会打乱军政府的运作步奏,于是叶重又把这件事情抛到脑后了。
此次整军,叶重根据大汉军现有兵员五万五千多名,规划出一个协调的指挥系统。
大汉军自叶重以下,设立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从上到下,一共是十九个军衔,大帅除外,当然,如果以后有谁能够立下盖世奇功,赏无可赏了,叶重也会把这个元帅军衔腾出来的。
军衔,是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
军衔将军人的荣誉称号、待遇等级和职务因素融为一体,使其兼有调整部队指挥关系和调整个人利益关系的两种功能。军衔在15世纪一16世纪产生于西欧一些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西欧式军衔。
它是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的过程中,随常备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军事制度。到了17-18世纪,军衔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所采用。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一般分为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士兵5等,每级再细分数级。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
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
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
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
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历时6年多,逐步地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
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6等18级: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为副都统,第三级为协都统;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第二级为副参领,第三级为协参领;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第二级为副军校,第三级为协军校;额外军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