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平朔-第2/3页





    而后继续向西用兵,强渡湟水,一面驱逐溃逃柔然残部,一面重建要塞关隘,大本营坐镇雁门关整整十一个月,终于在永嘉二十二年的二月底将鞑子逐出了陕西行省,往西直抵祁连南端焉支山下,往北则直至贺兰山。

    至此,整个河套地区广袤丰美的土地,尽数回归大楚版图,太|祖女帝弥留之时也还念念不忘的塞上疆域,总算在两百多年后收复了一半。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妻女无颜色……”

    这首自匈奴被强汉驱逐之后便在草原上流传开来的民歌,竟在一千多年之后重新响起,面对“俅特格王”悍然无情的铁蹄,一直坐稳侵略者地位的柔然人终于黯然失色,收拾起毡房牛羊,仓皇四顾,一部分干脆西出玉门,再也不履中土大地;另一部分则尚存几分希望,有些遁往王庭哈拉和伦,有些则取道燕然山色楞格河,往东向燕云上京而去。

    王徽倒也没有继续追逐,这场鏖战耗时弥久,便算她本事再大、手下精兵强将再多,也是需要休养生息的,索性便长期驻扎在了雁门关,一面发展农桑物力,一边暗中蓄力以待来年继续征战。

    左右——或早或晚,不论是王庭,还是燕云十六州,都会是她的囊中之物。

    而这场历时近一年的持久战,也给王徽及其部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河套一带失地尽复,捷报传至金陵时,朝野上下全都沸腾了,不论是两位丞相,还是太子吴王晋王,所有朋党派系一时间好似都忘却了纷争和龃龉,再没有人为冠军校尉是男是女而争执,更没有人去怀疑这场盛大的功勋究竟归属于谁。

    所有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都狂喜不已,有些老臣甚至在金殿之上老泪纵横,当时就五体投地朝着皇陵的方向磕头。

    更有放浪形骸的名士狂生,当街起舞高歌,有唱《阳歌》《薤露》的,有唱《国殇》缅怀死难将士的,也有唱《炎精开运曲》祝祷国祚恒昌的,整整半个多月,整个江南之地都沉浸在收复失地的喜悦中,沦入敌手两百多年的失地重回故土,哪怕是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跟着大人凑趣念两句“大捷、大捷”。

    而冠军校尉王徽的美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回就不光是茶楼酒肆的说书人口里的段子了,许多文人大儒甚至都作了辞藻华美的诗词章赋,夸耀校尉英姿,讴歌塞外将士,甚至在一段时间引领了江左士林的风潮,人人都为能写一手漂亮的边塞诗而自豪,一时间整个儒林的文风都发生了转变,从柔绵绮丽的婉约逐渐向疏阔硬朗的豪放转变。

    王徽的功劳,再也无可置疑、无人争议。

    即便是丛国章一党,还有老顽固太子太师梁璞,在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功面前,也再说不出什么了。

    一纸帛书,一卷圣旨,带着擢升冠军校尉王徽为雁门卫都指挥使、授正三品平朔将军衔的旨意,随着永嘉二十二年四月的春风一齐送到了雁门关。

    几位部下,濮阳荑、魏紫、姚黄、赵玉棠、白蕖、朱癸和曹鸣七人,也随之擢为平朔将军副将,而云绿和王鸢则正式退居帐下,领了文职,不再带兵,一个专司出谋划策,一个则一门心思研究军工。

    雁门卫隶属山西省太原府代县,也在宣大总督辖下,对于总督来说,这位年轻的长乐县主不仅是老熟人,更是保证一省政绩的金菩萨,而正三品的平朔将军衔,也只不过比他正二品总督低了两等而已,而且还手握兵权,独得圣眷,如此更是不敢怠慢,索性就稍稍放权,给了雁门卫极大的行事自由。

    王徽自然也不同他客气,带着手下姑娘小伙们一门心思发展代县物力,和当年张之涣也差不多,又做军事统帅又做行政父母官,每日里忙得脚打后脑勺。

    在这样的悉心操持之下,如今的雁门卫,自然就不是当初阳和所区区五万人马可比了,王徽经营一年半,又把阳和所的太半人马挖了过来,如今雁门卫驻军少说也有八万之众,在新式练兵法的操练之下,个个龙精虎猛,不论是团战还是单兵作战能力,也都是十分出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