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一商难得 两代攻坚
若照朱友贞之类的性子,看高丽人来请罪了,一定很高兴。敬翔劝一下以和为贵,赵岩再吵一下军费不够,大家就议和算了。
但李世民是成大事者,心不狠、眼不毒,也做不了天可汗了。他看出高丽已经被骚扰得穷困凋敝——又不像中原那么肥大,怎么啃都要啃好久,那岛国就那么点地儿,打个一两年就没存货了,此时不彻底端下来,更待何时?
楼船高起、军队征至30万,眼看要将高丽岛跟台湾岛一样拿下。
就这时候,李世民病逝了。
再怎样雄心壮志,磨不过衰老、也斗不过病菌。
李世民不算短命的。然而这上下千把年,人类的寿数,也不过如此而已了。
他死后,武则天也算能干的,然而一时还顾不上将高丽拿过来。
高丽岛上几个诸侯连忙给唐廷进贡、遣使、派质子。这就算相安无事了。
等武则天羽翼丰满,大军再次跨海,这次制定的策略,是分而破之、一步一个脚印。兵虽少些,才13万,然而对高丽几个诸侯国合纵联横之下,倒也颇具胜算。最好战役,是斩首万余,一度攻至平壤。
高丽岛上最大的两个国:百济、高句丽,先后被击溃。王室被俘虏无数。
从这一点说,汉人在高丽岛,是留了血债的。
若能大量殖民汉人过去,索性直接把高丽人全用混血给冲散掉。经过几代,两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那又稳妥了。
然而那个时候,武则天也老了。
她年轻力壮时,把丈夫牢牢捏在手心,倒还镇得住,等丈夫死了,她精力也衰微了……就算不衰微,人生不过百,大限在眼前,人难免问:谁要接她的班?
若当时太平公主能肖其母,跟着接班,甚至借此将妇女的社会地位、工作权力直接在法律与道德层面上确定下来,那倒也是惊人的功绩。
可惜这对母女,终究没有能到那样的高度。
她们在政治舞台上,不进则退。
而高丽,被打败了,却未曾被中原消解。
唐朝用了两代不世出的君王,才将它如一个硬壳螺狮般打破,然而竟已无力咀嚼消化。
终还是让高丽自生自灭了。
如今的高丽使,取着中文的名姓、操着生硬的汉语,白衣高帽乌靴,一切与中原人似是而非。
不过林某喜欢他的白衣,喜欢他对个人卫生的注意。
一个高丽、一个大和,都是好洁的民族。
可能因为他们靠近大海吧!水多。
其实江南的水也多。金陵、无锡,看起来是比太原干净、饱满些。
郭崇韬那里关于高丽的知识不多。林某一路傍着高丽使金立奇走,一路就问他许多话,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库。
对,他直接将金立奇直接带回晋了,根本没给吴国沾余沥的机会。
身为大国,有这种独立专行的权力了,为什么非得分给别人不可
?
同时,林某心里又有了一个计划,略庞大了一些,只能悠着来,还得防着郭崇韬。
郭崇韬觉得他这次的功劳也确实建得有点大了,对他稍微有点注意。但林某装得好,过去就跟郭崇韬早请示晚汇报的,老说自己后怕啊后怕,又将问得的一些高丽情报充实进他的藏书楼。那点情报么,其实不多。作为语言不通的人,一路能问的,大概也就这些了。但林某借助光脑的储存功能,其实囫囵吞枣的记下了更多资料。这些都没必要同郭崇韬透露。郭崇韬也猜不着。
林某又诚心诚意向郭崇韬建议:“先生,你看我们向吴国买东西,他们还推三阻四的。不如我们向高丽买可好?他们也有米、也有鱼,哪里比吴国差了?”
这主意是实在的,郭崇韬也知道,然而为难之处在于:“派谁去谈?”
“太远了,我不去!”林某将头一缩,又道,“先生呀,其实谈是小事。还怕他们不卖我们?又不是抢他们的!真抢了又能怎么样?我们肯谈算对他们客气了,不怕他们不依。就是还得派些战舰在那边,免得半路被倭人抢了。如果不用担心这一层时,我说连当官的去不去都可有可无,派几个得力的商人也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