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忆史说高丽 破船擒使臣
徐温因为被林某送给他的假信息弄得慌了,不得不主动遣使,吴王杨隆演的名义修书给吴越,愿意把无锡之役捉到的吴越俘虏还给他们,以示议和之诚意。
吴越王钱镠也接翎子,旋即还一个使者带信,向吴国求和。
从此吴国得以休养生息,继续它的繁荣了。
林某在回晋国的途中,却突然收到了郭崇韬派来的人的紧急情报。
原来他的人在这里碰到个高丽来使,名为金立奇。
金立奇是坐船而来的,那船只样式就与中原船只不一样。郭崇韬的人原本就接令,盯着海上这个方向,一见这船不寻常,故意把它碰翻了,将上头的人都捉来,一问,原来都是高丽人,为首的便是主使,还有汉字名字,就叫金立奇,跟高丽语的发音也接近。
高丽的语言文字,本来就是以土语发音为基础,再学习中土的官话与文字,主要在唐朝时发展完备。上层人物说话发音也与唐朝发音接近了,凡有地位的,也都有汉字名字,甚至还会做几首诗。
金立奇自称是个官员,官衔叫作佐良尉,据说不低。他的主子叫躬乂,据说是个刚给自己打下地盘加冕的国王,那地盘叫大封,据说寓意很好。又据说躬乂本人也很有学问、还精研佛法,于是深怀大志,不但想统一高丽,更知道不和中原搞好关系是不行的,于是派了金立奇的使队来中原拜见诸侯们。
那郭崇韬的人装作是强盗,劫了金立奇一队后,先把人带走。那船上的礼物带了要拖累行程,丢了又怕被吴国的拣到、要发现端倪,便连着船一起凿沉了,只把人赶紧劫回“山寨”去,一时不知如何处置,知道肯定要上交郭崇韬的。不过郭崇韬也说过,紧急情况,可以就近跟林某商量。
正好林某也回程了,这些人就问林某来讨主意。
林某一听,脑子里先过了一遍郭崇韬藏书阁中的史书。
倒不是正史。
其实林某不太爱这段时间的正史,要什么“微言大义”说得不多,又不太注重考据,或者是故意“为尊者讳”,看得不清不楚的。
所以郭崇韬自己让人写些历史记录下来,只是无数琐碎情报的集合体,文采没法考究,但胜在说得详细清楚。
金立奇的主子躬乂要来巴结中原,倒可以理解。因为高丽人被打怕了!
以前高丽不是很买中原汉人的帐,被打了几次。打得恨了,就臣服。回头看中原乱了,又想造反。回头再被打,又臣服。
所以躬乂重视中原,是正常的。但金立奇说特意来给中原诸王们上贡,大概就是对着“山大王”们拍马屁了。大概还是来摸摸中原的底细比较恰当。
想躬乂的高丽祖宗们,在高丽这片土地上初初建国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厉害到能统一的始皇帝,从浑江到鸭绿江、辽东到乐浪,诸多小邦。各势力彼此蚕食,同时看中原也
在分裂,就跟契丹一样趁机来入寇,叼几口肉回去。如果抢得好了,跟旁边的邦国竞争起来就占优势,如果受到中原人报复,说不定会直接亡国。但如果拍好了中原的马屁呢,也会受扶持,在跟同辈们竞争中就更有优势了。
北魏兴起时,高丽土地上是“高句丽”这个国家做到最大,跟北魏主要还是臣服的态度,不再敢向中原劫掠了,迁都平壤,借北魏的势力来统一朝鲜南半岛,并答应北魏,他抢到的资源都等于是北魏的属国。
等北魏自己也垮台,高句丽腰杆也硬了,仗着辽河天险,不太听中原政权的话了。隋文帝杨坚当时也忙,没太管他。直到隋炀帝杨广上台,看他们不顺眼,派大军讨伐他们,没好好做准备,反被高句丽打败了。但高句丽也没趁胜杀进中原来,杨广也就退一步,自己享福搂美女去,不管他们了。
根据林某的回忆,直到李世民时期,郭崇韬藏书楼里的资料,才变得详尽。
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也曾与高丽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遣使通好。
但这些资料,散乱在藏书楼各个不同的资料夹中。林某也是仗着光脑的信息处理基本功能还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看一遍,两眼放空,好像是在乱翻乱看,其实把文字资料先扫进光脑里。然后光脑自动根据关联性给他分类。一个人呆着时,林某再慢慢翻看。所以人家不知道他其实已经将郭崇韬一个藏书楼都给吃到了肚子里。连郭崇韬在这点上都被瞒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