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林某求大礼 存进新浮桥



    李继笈没话找话:“郭中门是觉得你去蜀最合适吧?现在硃会兒抢了,你说郭中门会不会生气啊?”

    林某看他像一只担忧的小狗,很想拍拍他毛茸茸的头:“他不会气的。我反而要去跟他生一生气。”

    “哈?”

    “我要去一趟德胜南城。”林某拍掉指尖上沾的粉。

    李继笈看着粉的颜色,阳光中与他的指尖颜色融在一起,一样触目莹然:“不行,太远了!”

    “跑马也就一个时辰。”林某那漫不经心的口气,跟李存勖差不多。

    李继笈想说,梅生出事那时那地……离太原,跑马也不过几刻钟。来不及救,就是来不及。有的人与事,连一碗热汤的距离,都嫌太远。只能在心跳之前、在呼吸之间。

    话出口来却是:“那你去,还得有个由头,好跟父王报备啊。”心里欢喜起来:这是去不成了。

    林某答道:“对。”李继笈那喜气正要上升到眉梢,却听林某唇角弯弯道:“快端午了。大殿下给郭中门送份礼,我押过去就是了。”

    “……”

    终于李继笈还是没能违逆林某。林某到德胜时,不管南城还是北城,都早已重回晋境了。

    其实本来这次南城破的也不打什么要紧。还是双方都没认真。林某估着也郭崇韬也就多组些兵,拉过去吓唬吓唬,王彦章就退了。

    也不怪王彦章士气不足。军费跟不上,士气从哪来?朱梁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浪费太多,各镇之间离心离德的,各有各的打算。王彦章真要打下整个德胜,就得守着,没郭崇韬和张承业的经营本事、没有周遭农牧业的支援,就得贴钱,就得让那些离心离德的埋怨。不小心没守住,就成了败绩。或者不守,就往里打,补给线又是问题。回头给晋军拦头截住了,又是败绩。

    所以不如上来就打、打完就抢、抢完就跑,回去报的是胜绩。又简单,又好邀功请赏。

    并这次协战的王瓒,也一并邀了赏。大家开心。有什么不好?王彦章也想明白了。什么一统天下。算了吧!继续这么拉着锯,维持现状,大家混着,也就把日子过下去了。

    只是那上去邀功的战报中,明说把德胜南北城的桥打断了,至少半年,南北城之间没有依绊了。晋国在河南岸最大的据点就是南城,桥一断,很难说南城还在晋国掌握中了,四舍五入一下,等于把李晋打回了河北。于是朱友贞赏得特别慷慨。

    这次林某在河边一看:咦,桥还在?船也能驶了?

    难道梁军谎报了军情?

    走近了,再定睛看,看清这桥还是有问题的。工匠还在上头忙碌着。但看得出桥的主体好端端的,不像是打断的样子。

    林某知道现在造座桥,哪怕是座最简单的浮桥,像这种长度,也得花上几个月的。要拿竹纤维制成索梯,请会洇水的,带着到河底去,摸着镇水的铁牛,拴紧了,另一头在岸上,以大石头垒成堆,捆住。以此为基础,才能将桥身搭起来。

    现在离王彦章退兵也才半个月吧?桥主体都在这儿,是维修,不是重建吧?

    林某站在河边看了一会儿,看出问题来了。

    首先是那主体用的索子,似乎不是竹制的,而是另外某种草木。林某不认得。

    还有件最大的区别,因为太大了,反而使得林某到最后才发现。

    主体索子是固定在大船上的。

    换句话说,如今河上的船,不是行驶的,而抛着锚在那里,牵索头用的。

    索子另一头,也不是用大石堆,而是因地制宜,就拴在山坡的树干上。

    树干也就罢了,只要年代够久,未见得比大石头不牢,但是河上那头用船来代替铁牛,会更晃动,对桥工的要求也更高。

    不过看如今的建造进度,显然桥工克服了困难。

    林某对古代的手工匠人是佩服的。以血肉之躯造金字塔的、在碧波下徒手采珠的、和攀着晃动的草木绳索织起浮桥的。

    都非林某所能及。

    而且这用船来代替铁牛的法子,虽然说穿了简单,但要第一个想到这么做,又是不容易的。像故事里说人家嫌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只是运气,其实谁都做得到,哥伦布就问人,谁能把一个鸡蛋竖在桌子上。大家谁都做不到。哥伦布接过鸡蛋,将下端在桌上轻轻一磕,鸡蛋就立住了。哥伦布说道:“先生们,你们说得对。这件事谁都做得到。然而在我这样做之前,你们就是想不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