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校书兼奏谏 祥瑞应宣扬
朱友贞不好男风,然而周匝有一种禁欲的美,又是李存勖那里流落过来的,别有种刺激。因此对周匝另眼相待。
“皇上累了么?”周匝体贴的问。
这话不是谁都能问的。
别人问了,朱友贞会嫌烦。周匝问了,朱友贞把奏章一摔,自我存在感特别强的抱怨:“看看,连个校书郎都能上奏,朕能不累吗?”
周匝附和:“校书郎官大吗?”
朱友贞哼了一声:“胥吏而已!”
周匝受教,似乎是随口道:“小人只听说言官的品阶不高,但是可以上奏。”
朱友贞想起来了!前段时间他还刚登基没多久的时候,为了做出广开言路的姿态——不,他是真的想广开言路的!因为据说这是所有明君的优良品质……嗯咳咳!总之就采纳了下头的一些建议,包括让一些基层官员也能兼任言官。因为基层官员对民情比较了解吗!上奏起来可以比较切实际、比较有的放矢。
可也没想到连劝皇帝去诸侯国做生意这种事都奏出来了!
朱友贞忍不住跟周匝一五一十的抱怨。
周匝像邻家叔叔一样温柔有担当的听完,然后正色跪禀道:“皇上,小人听说真正的天子修身立德,自然四方来朝,怎么可以反而去跟诸侯国做生意呢?尤其在诸侯已经失德的时候,不弹压也就罢了,还去与民争利!这是因小失大啊!”
朱友贞呆了呆,脱口而出:“善!”
这个简洁的字掷完之后朱友贞仍然心潮澎湃难以自平。如果不是因为教养,他要嚎出一句“哎呀妈呀你这话说得太正点了”才能聊表心声。
他对周匝很满意。身为一个乐工主动弃暗投明,而且如此直言进谏,说的话如此在道理上,简直是古书里明主身边才能有的活祥瑞!
他对自己也很满意。身为一个祥瑞的君主,而且会赏识祥瑞。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是个**的明君啊有没有!
当初他父亲没有选他当皇储,那是因为他父亲瞎眼了!昏君没跑的!
朱友贞这样想的时候特别解气,“善”完了周匝还不够,还要赏。赏完了还不够,管不住自己这张嘴就到外头宣扬。
难得连敬翔听都很以为然,说难得优伶也有懂点道理的。
听得朱友贞暗自翻白眼,想天底下难道只有你敬相国懂“点”子道理么?
翻完白眼的朱友贞就盘算如何修身立德让四方来朝——四方太远了,先讲吴国吧!吴国其实现在已经是个实际上独立自主的诸侯国了,难得也没有自己称帝,还求梁帝来封王,算是服软了。也算是“来朝”了。朱友贞硬咬死了不领他们的孝心,是不合适的,既然双方还要君臣融洽着过下去,他这个王位也只能赏了杨隆演,之后的问题是,作为交换条件,能让吴国进贡多少银子。
跟周匝叽咕了一番之后,朱友贞有了主意:就比着目前朱梁各地的税赋,少收一点吧!
他派出他非常信任的重臣:袁象先,去与吴使谈。说梁帝同意让杨隆演正吴王之位,但相应的,吴国要作为忠诚的藩属
国好好上贡。
吴使一开始不知没听出来,还是有意打马虎眼,把“好好”两字大风吹去,点头如鸡啄米般答应说一定上贡。
袁象先强调一下:“这贡数吧,得体现一下诚意。”
吴使觉得现在带来的礼物,金器八十件,合计十多斤,银子六千两,珍贵玉器九件,精绣帛缎四百匹。很诚意了好吗!还要再怎么诚意?
袁象先于是开口说起目前朱梁各郡的税赋数额……
吴使当场变脸。
这使臣不是普通人,名为陈汾,是刘信旁边的亲兵。刘信被压制,连个亲兵都保不住,就放出来当使节了。
陈汾跟刘信夺虔州时立过大功的,杀人如麻,一变脸,还是挺有凶相的。
袁象先也吓了一跳,把那“上国贵臣”的威风压了压,舌头一卷,含糊道:“税赋嘛……肯定不照那些个数交。肯定要比他们都少!皇恩浩荡嘛。”
陈汾不爱听这些马虎眼,就追问:“能少多少?”
袁象先道:“目前还没个准数,不过……这事儿也不是几天就能谈下来的,陈使真的现在就要确认具体数字,不怕影响吴主即王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