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第3/5页





    而“侠”的概念也不仅仅流于刺客杀手或是豪侠,则是逐渐成为拉聚结交众人的一种方式,汉末著名的政论家荀悦曾经有过对这一时期游侠的表述,他说:“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又说:“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前汉纪卷一零)。由此可以看出,游侠阶层的本质在汉末已有异于前代,不再依附于人,而是“立强于世”,不再单独行动,而是“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侠”在汉末开始脱离平民而出于豪强之家。

    。

    二、汉末及三国时期游侠

    1。群雄之侠

    东汉末年,皇室昏庸吏治**,天下割据群雄并立。游侠之风作为自我立强的手段,在桓、灵二帝时,达到**。

    有武威段颍,“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后汉卷六十五段颍列传),后官至太尉;有陇西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三国志魏志六董卓传)、“以健侠知名”(后汉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有汝南袁绍,“公族豪侠”(后汉卷六十八许邵传)、“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皆为奔走之友”(后汉卷七十四袁绍列传注引英雄记);其弟袁术也“以侠气闻”(三国志魏志六袁术传)。群雄中的游侠者,不乏这些世家贵胄,公族子弟。

    而后天下大乱之时,游侠中也不乏名者。东平张邈,“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三国志魏志七张邈传);泰山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三国志魏志一武帝纪注引英雄记)。此二人皆为当时游侠中的佼佼,“振穷救急”“轻财好施”,更是彰显了当世游侠“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的特点。

    而开三国基业的曹操、刘备、孙坚三人,亦与游侠关联颇深,详见后文,此处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不论是位极人臣的段颍、董卓,抑或声明显赫的张邈、王匡,再如雄踞一方的二袁及三国开国之祖,都与游侠颇有关联,充分说明了在当时,任侠少年已经普遍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处世手段和号召方式,甚至成为在乱世中立足的奠基和根本。

    2。曹魏之侠

    曹魏继承汉统,雄踞中原,历代多有侠风,加之魏武帝曹操本人在年少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魏志一武帝纪),是而侠风甚重。

    曹魏集团内著名“侠士”列举如下:

    江夏李通,“以侠闻于江、汝之间。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三国志魏志李通传)。

    谯国许褚,“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三国志魏志许褚传)。

    陈留典韦,“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三国志魏志典韦传)。

    沛国史涣,“字公刘,少任侠,有雄气。太祖初起,以客从。”(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注引魏)。

    太祖从弟曹仁,“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三国志魏志曹仁传)。

    而在天下初定之后,又有谯郡嵇康,“尚奇任侠”⑤(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琅邪诸葛诞“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

    由此可见,自立国之初至其将近灭亡,曹魏集团中始终能找到“侠”的踪迹,虽然其间意义不尽相同,但曹魏游侠的发展却在沉淀中渐渐明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