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刻意求深 别具一格-第3/4页





    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必须在主导作用之下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主动性是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师是外在动力。

    只靠外力强行灌输,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无法学会,也不可能持久,更谈不上会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行分析判断,得到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让他们运用知识去实践操作,这样可以解决会用的问题。

    要想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具备十大能力,用它去引导。

    ㈠鼓动能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好鼓动工作。让他们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酷爱文化科学的思想感情。

    上课主动发言,各抒己见,形成争论,培养自觉地、主动地习惯,使课堂气氛活跃。

    ㈡选择能力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断地更新改进,教师必须具备恰当地选择教法的能力。

    方法不对头,学生无兴趣,何谈积极性、主动性?

    从古今中外尤其是现实的情况看,从启发式这一大概念中选择最优、最新的方法。

    我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好效果。

    ㈢创造能力

    打破常规,不拘旧俗陈例,大胆革新。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打破以课为单位的常规,合课教学,像《守财奴》和《泼留希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比合课教学效果好。

    对课文不分段落以体现主题的直接处为着眼点效果好。

    这种属于创造性的能力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益处的。

    ㈣评价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他们回答问题的答案情况要评价得恰到好处。

    优点,能使他们受到鼓舞;缺点,要说得委婉,既要他们明白错处、错因,又不使他们悲观丧气,要多褒少贬,以鼓励为主。

    这里面需要教师有很高的评价能力。

    ㈤引导能力

    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学习。

    启发学生不仅思考老师指导的范围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运用脑筋,自己去发现真知,去钻研,去探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这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党员登记表》一课教学时,我正确地引导学生,效果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的引导主要思路:为什么以“表“为线索——“表”上的内容是什么——有“表”意味着什么——失“表”有什么严重后果——黄淑英母女为“表”做了什么——表现她们什么精神……

    这就是说,引导得好,效果大;引导不好,效果差,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引导能力,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㈥启发能力

    多引导少讲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一般的问题可以经过分析研究后得出答案,讲重点,解疑难。

    即使是解疑时也充分调动学生解答,不能包办代替。

    对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疑难,也不要急于说出答案,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等角度再三地启发提示,直到“裉劲儿”时再说出答案,使学生豁然开朗,像沐浴了及时雨似的痛快。

    回味思考,余味无穷,也明白了自己究竟在何处没有找到钥匙。

    ㈦应用能力

    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达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够使学生兴趣倍增。

    讲完《泼留希金》和《守财奴》之后,我出了两个文题《讲台上ⅹⅹ老师》、《汤师傅和水房》。

    我要求学生用学的两篇课文的技巧去写,让他们到实地观察,找人物调查,收集素材,选择题材,提炼主题,然后再构思写作。

    学生的兴趣很浓,深入生活,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要想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应用能力,把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密切结合。

    ㈧表达能力

    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表达能力并要注意教态和用语,使之服从于教学内容,既不死板又不轻狂,语言还要干脆精炼,切忌啰嗦枯燥,要有魅力,幽默风趣与逗学生而故意矫揉造作有本质的区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