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新政不错-第2/2页





    ---

    陛下,京城周边五十八个村,全部贷粮完毕,预计秋后净收入十万担粮食。

    户部尚书手捧着厚厚一沓借粮资料跪在地上。

    陛下挥挥手示意资料不用看了,你说说就行。

    户部尚书长话短说,简要的说下本次借粮新政的成果。还不错。京城周围有困难的百姓们一个不落的都借到了粮食,没有困难的自然不需要借粮。

    “往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富户们往外借粮的时候,这回少说也替百姓们省了几十万担粮食,这几十万担剩下来的粮食可就实打实的在百姓们自个的兜里了,不用给那些富户了。”户部尚书说着。

    帝王很满意。听的不住点头。

    不说以后怎么样,光是这条新政,百姓们就得记着他,史书上就有他一笔。

    将来史书上会写:太平年间,陛下施行新政,惠及百姓无数。彻底解决了百姓们青黄不接日子里的困难。让百姓们一年四季都有的吃,饿不着。

    帝王微笑着道:“爱卿啊,身为一国之君,最怕的就是没有好臣子,朕需要多点爱卿这样的好臣子与朕一起守着大宋江山。”

    户部尚书站起来拱手道:“臣理当为陛下万死不辞。”

    帝王笑笑,喝口茶,片刻后又道:“爱卿,朕问你个问题,你说实话。”

    陛下请问。

    “朕将李戎生下狱究竟是对是错?若当初没有将其下狱,敌人能过来吗?”

    户部尚书再拱手:“李戎生虽然是个能臣,但其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下狱也是应该的。”顿了顿接着道:“仗着先帝宠幸,他做了很多不守规矩的事。臣以为,有一说一,下狱李戎生是应该的。至于若他还在北军,敌人能不能打的过来。臣以为,敌人还是能打过来的,毕竟那是梁魏精锐联军,不是一个梁国或一个魏国。他们几乎已经是倾全国之精锐而来了。”

    可一动没动的禁军为何能打?帝王问。

    禁军之所以能打,是陛下的功劳,陛下亲自给禁军打气。陛下难道忘了在城墙上整个禁军将士都热血沸腾的吗?这位尚书大人说到这,叹口气:“打仗的事臣其实不懂,也是在瞎说,但臣想,如果真的因为某个人就能让一个军队从强大变成不强大,可能真有这样的人,但李戎生大概不是。

    帝王想了良久,摇摇头,你还是在安慰朕,你没说实话。

    陛下,臣这么说吧。您可以现在就把李戎生找来当场问问他,看他怎么说。他定然不敢打包票他做大将军敌军不敢来犯。

    帝王不置可否,心想,李戎生早就认怂,就算心里想的是可以,他也不敢这么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