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何谓性格-第3/7页



   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复杂和细碎,如果概括出其形成的主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基因遗传因素,成长期发育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可以说它既有来自于本身的因素,同时也具备着相应的环境影响。从这个角度分析,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可需要大量量变之后的质变作用。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分析得出结论,心理咨询师研究其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用途,首先是通过对当事人的性格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产生心理困惑的性格因素,同时根据性格的特点,指导当事人去规范自己的性格,进而解决心理困惑。

   基本特征

   性格,奥尔波特认为“性格”这个术语有些含糊,因为它意味着人们对某人的道德判断。例如当我们说某个人具有“良好的性格”时,就含有这种道德判断。奥尔波特更愿意:“把性格定义为加以评定的人格,而把人格定义为不加以评定的性格”。

   性格(personality),旧称之为人格,一向被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行为与 态度之总称,它是心理学之一支,然而,性格症(personality disorders),旧称之为人格异常,却一向为精神医学所垄断,在心理学界,性格已被解析有神经性(Neurotici**),外向性(Extroversion),用心性(conscientiousness) ,同意性(Agreebleness),与开放性(openness)等五向度(watson, d. etal.,1994)。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在其「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ApA,1994)上,将性格症列分为妄想(paranoid)、分裂样(Schizoid)、分裂型 (Schizotypal)、表演(histrionic)、自恋(Narcissistic)、反社会(Antisocial)、边缘(borderline)、逃避(Avoidant)、依赖(dependent)、 与强迫(obsessive-pulsive)等十大类,并另列明跑暗打(passive-aggr-essive)一类在附录上(林天德,1995)。前者是统计的分类,而后者是临床的 分类。二者之间是有何种关联,迄今仍是未知数。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必得先对临床分类做个统计的处理。精神医学会是以症 状界定性格症,譬如说,在妄想性格上有七项症状,只要个体具有其中的四项, 就可能患上该症。然这些症状可否如此被拢统地加在一起是本研究的第一旨趣。 上面这些性格症在以往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妄想、分裂性、与分裂型等三个性格症,其症状稀奇古怪;第二类是反社会、边缘、演戏、与自恋等四项, 其症状富戏剧性;第三类是逃避、依赖、强迫、与明跑暗打等四项,其症状深带 忧虑。然这临床分类是否经得起实证研究的考验,也有待商榷。

   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代表,他的人格理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人格动力论:

   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

   (二)人格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成分: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三)自我防御机制

   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常见的有:

   1.压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华;6.转移等。

   (四)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二、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