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华夏第一艘航母(求月票,推荐票)-第2/3页
假模假样的!站在杨卫平身侧的叶小乔,闻言后心里嘀咕着翻眼白了他一眼。
后面播放的这四首歌曲全都是他作词作曲创作出来的,也难怪他有点洋洋得意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换了她是他,她肯定经他还要更加得意三分。
“杨主任,要不要上舰到甲板上看看?”汪海洋欣然提了个建议。
“行,走,看看去!”杨卫平相当爽快地点头笑道。
说完,由汪海洋在前面带路,一行六人头上都戴着安全帽,走走停停的一边视察一边登上了二十多米高的舰面甲板层。
尽管杨卫平放了身普通的蓝色工作服,但还是有不少造船工人认出了这位年轻的大首长。
工人们也没有热情地围过来,只是在默默地行注目礼,然后继续埋头认真苦干。
站在最大宽度50米的甲板上,杨卫平望着靠近舰尾处正在抓紧施工的七层高舰桥,心情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分外的舒畅。
这艘轻型航母,杨卫平完全放弃了上一世那艘他了如指掌的瓦良格号的设计,而是借用了美国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的结构和甲板设计,可以说,这就是一艘缩小版的小鹰号。
当然,因为现在还没有蒸汽弹射装置,起飞甲板不是平的,而是设计成55度的斜角。
除了这个斜角,整个甲板和舰岛的布局,基本上跟小鹰号相仿。
甲板全长235米,左侧降落跑道185米,中间延伸出三十米长的55度起飞斜角,右侧是停机坪。
水线短210米,水线宽27米,吃水深度8米,水线到甲板高13米。
距舰尾65米处安装了四台LM2500燃气轮机和两组柴油机驱动双轴最大输出120000马力,标准排水量21202吨,满载排水量27000心屯,最高航速三十节。
引管从距舰尾50米处引出来,里面设置一台升降机。
舰岛和15米长的烟囱采取紧窄型设计,并在一起距离舰尾65米,紧靠甲板边沿,为前面留出了125米长的空间下设一台升降机。
在拦阻索到舰岛中间留有一条10米宽的走廊,给从后升降机升上甲板的舰载机往前上跑道留出通道。
起飞跑道在离舰首9米5和135米各设一个起飞点,串在一条线上。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前面放13架强五舰载型后面升降机带走廓还可以停综。
如果不考虑降落,把可能和降落甲板冲突的135米跑道也用上,就可以一次起飞两架飞机。这个作战效率相对也算是比较高了。
舰岛设计为一个航海舰桥一个甲板指挥舰桥,一层海图室两层机房,指挥中心放到了主甲板以下。
顶上为一台空中管制雷达,一个导航雷达一个低空搜索雷达,一组517米波远距离搜索雷达,外加六组69式双管30MM对空舰炮。
从设计之初,杨卫平就把这艘轻型航母定位为训练航母平台,因此没怎么考虑全舰的自卫能力。
前前后后参观了一圈,杨卫平发现老瓦号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接近收尾阶段于是心中一动,让汪海洋带路乘升降机下达甲板下层的机库。
机库高5米宽25米,长205米,按设计,可以停放30架折翼后翼长宽度5.5米的强五舰载型。
机库下面,是三层内高三米,隔断成不同功能和用途的舱室。目前这些舱室还在加紧进行内部装修,相应的很多设备也正在安装。
按照这个工程进度,估计最多再有五个月,华夏第一艘轻型航母就可以下水进行海试了。
就不知道现在舰载型强五的改装进展如何了。想到这里,杨卫平不由望着汪海洋问道:“汪书记,舰载型强五现在完成得怎样了?”
“前天陆孝朋院士带着几名飞行员来基地询问航母什么时候可以进行起降试飞训练。”汪海洋眼显愧色地说道:“听陆院士说,舰载型强五已经完成了两架样机的改装,并且在海面试飞甲板平台进行了起降试飞,降了起落架和机尾挂钩还需要作适量改进,基本上可以定型了。他们的效率比我们高多了。”
“哦?”杨卫平明显有点意外地问道:“这可是个新情况啊,是个好消息,陆老没有提前跟我打招呼,看来他是想给我一个惊喜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