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终于回到京城了!-第2/3页





    1978年1月31日,杨卫平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祖国。

    德方率队的高级工程师,是杨卫平的老熟人沃尔森。

    沃尔森因为间接成为了梅塞德斯公司和杨大科学家相识的桥梁,是以得到了梅塞德斯高层的嘉奖和提拔。

    加上杨卫平的推荐,沃尔森在香港工作过的那段履历成了他这次率队前来华夏的最大资本。

    对这支来自联邦德国的技改专家团,华夏政.府给予了相当高规格的接待,竟然派出了华夏国防部的一名副部长,来京城国际机场迎接。

    这次回国,杨卫平并没有提前通国内,他装扮成德方工程师,卡列妮娅扮成了他的助手。

    当晚,华夏政.府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设宴为德国专家团接风洗尘,国.务.院副总理贺锦程,国防部长徐前进等政.府和军委重要领导出席并作了欢迎致辞。

    第二天上午,杨卫平在国宾馆里与沃尔森谈了次话,跟他说了一些在华夏国内的禁忌和需要注意的事宜,然后带上卡列妮娅,从国宾馆包租了一辆红旗轿车,往华夏人民解放军军事科技委员会所在方向驶去。

    鉴于这次联邦德国来的专家团,是专程为改造华夏陆军现役59式坦克进行技术升级而来,华夏政.府和军方极为重视。

    遵照华夏传统礼仪和美德,没有让远道而来的客人马上投入工作,而是给了他们三天时间,游览参观华夏京城的大好河山和壮丽景点。

    杨卫平没打算跟着沃尔森他们一起去八达岭爬长城,而是直奔华夏人民解放军军事科技委员会家属大院。

    因为,他的家在那里,那里有着他童年的全部记忆。

    戴军平稳地驾驶着这辆挂有华夏和联邦德国国旗的“红旗”外事专车,以每小时四十公里左右的安全速度,不快不慢地行进在长安街中。

    作为一名在国宾馆专门为外宾开车的老司机,戴军也算是比这个时期的普通华夏人见识要稍微多一点。

    然而,他是真没有看懂为什么德国专家团的负责人沃尔森先生,会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这名看起来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华人尊敬得甚至是有点敬畏。

    这辆红旗轿车原本是专门为沃尔森先生在京城观光旅游期间配的,可沃尔森先生只是从京城国际机场到钓鱼台国宾馆乘坐了一次,就交待他这辆车以后只为那位叫杨约翰的华人工程师提供出车服务。

    此时的杨卫平,脸上的神情似乎显得格外兴奋,好象长安街两旁的各式建筑,包括自行车车道上拥挤的自行车车流,比去参观故宫和长城还要更为吸引他。

    一月的京城,寒风凛冽刺骨。

    大雪初晴的气温更是降到了零下十几度。

    但杨卫平像是一点寒意也没觉得,敞开车窗,尽情地欣赏着沿街两傍这些让他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建筑和景观,哪怕冷风吹得他鼻子都冻红了,他也没当回事。

    大街上,人虽然多,但衣着只有蓝、绿、灰三色。蓝色的是干部装,绿色的是仿制的草绿军装,灰色的是人民装,如此众多的人群却像是从三个模子里克隆出来的一般。

    “老板,你们华夏人真多啊!如果不是了解,换作其他人,看到眼前这一幕,绝对会以为是全华夏的人都集中到他们的首都京城来了。”

    坐在后座的卡列妮娅,身穿一款带有貂皮领的黑皮大衣,金色的大*浪卷发上斜戴着一顶貂皮女式圆帽,双手都戴着黑皮手套。这会儿她正透过车窗,望着大街上密密麻麻的行人和自行车车流,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我们这是一个有着八亿多人民的大国,首都的人口密度,当然要比其他城市大。”杨卫平显得很是自豪地笑道:“卡列妮娅,虽然华夏和苏联现在关系有点紧张。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是苏联,帮助华夏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正是因为这样,新华夏才会在建国不到三十年,使得人口增长达到了八亿多,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八亿多人口……想想真的很恐怖!”卡列妮娅若有所思地点头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