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01082951332,感觉好多了-第3/5页





    是通过“反馈”,通过【别人】的反映!

    再比如,我多高?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看不见自己,所以必须要通过看别人多高,我比小明高,我比小红高,比所有人都高,那么就知道我很高。也可以通过物体来比较,比桌子高,比椅子高,比冰箱矮,这里就是通过【物体】去反馈,总而言之,定义“我”的方法,一定是通过看到外界,在反馈回自己。来定义“我”。

    除了好看不好看,高或者矮,“我”还有什么属性呢?

    我学习好(不是考100分,而是老师对你说“考100分你真棒”所以你才认为你学习好;因为同学羡慕你的眼光你才觉得你学习好;爸爸妈妈夸奖你你才觉得你学习好;是【别人】对你的定义,100分的卷子并没有意义,需要和别人的60分的卷子对比才有意义。)

    我性格内向(不是自己不愿意和别人说话,而是在团体中,大家会无视你,让你觉得“没人关注我,所幸我不说话好了”,是你发现别人比你更爱说话,在团体中我总是那个被动接受命令的人)

    我穷(相对于别人而言,你有10000万存款,比有100存款的富,比100万存款的穷,如果你生活在全是100元存款的地方,别人都说你有钱,你也一定会认为自己有钱)

    注意:永远是“别人认为你”如何如何,来定义你自己。

    这些所有的,从外界反馈回我自己的信息,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就构成了“脑中的那个小人”,也就是那个超级复杂的神经元集合。

    所以,这就能回答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2岁之前没有记忆?因为“我”得到的反馈还不够多,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

    当我收到了“我是否好看”,“我高还是矮”,“我内向还是外向”等等别人对我的评价的时候,我就终于能知道:“我”到底在【别人】眼中是什么了,也就定义出了“我”。

    读者你看,“我”这个概念,其实是逐渐定义出来的,逐渐加强的。

    是一个过程。

    从无到有的过程。

    当然,我的定义不光是别人,也可以是别的物体。

    比如,在地球的眼中,我是一个重达50kg的,能落地的物体;在手纸眼中,我是一个可以把它撕下来一截并擦鼻涕然后扔进垃圾桶的一个物体;在手机眼中,我是那个经常不洗手就抚摸它的身体的那个物体……

    在不同的物体眼中,我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加在一起,构成了“我”的集合。

    终于定义出了一个完整的“我”。

    为什么2岁之前没有记忆。

    因为那时,世界只有简单的信息输入给我。我无法通过这些反馈和互动,建立起我的自我认知。但是如果接触的多,“我”就越健全,人格也就越健壮。

    所以大家总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的“加强自我”的过程。

    ---

    这个对于“我”的定义,还可以解释问题二:

    为什么班里总有人喜欢装逼?为什么社会上总有人喜欢装逼?为什么XXX总有人喜欢装逼?

    装逼,是一个展现自己实力的过程,嗯,通常是一个实力不足的人展现实力的过程。

    比如我曾经抄过一次学霸的作业,抄完之后,坐我后面的女生对我说“哇塞你好厉害这道题你都会做!”我说:“这题太简单了。”(心里很虚,但是表现的表情,装出自信的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