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刍狗,指的是用干草编织而成的狗。在距今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年代里,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型牲畜,当时的人类祭祀神明时的祭品其实用的是狗。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渐渐的人们连真的牲畜也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用干草编织而成的刍狗,整个祭祀的过程里,再也看不到一点血腥。
这里的不并非真的是指不的意思,而是没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天地并没有人类所谓“仁”的概念看,对于天地来说,世间万物众生,皆与刍狗平等……这是书本上写著的,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听起来跟老子一直崇尚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也确实颇为相符。
但,真的是这样吗?老子的这句话,真的就是这个意思吗?是老子亲口告诉他们的吗?
真的是古代的圣贤真的有那么机智聪明,参透了世间真理?还是我们先把他定义成了圣贤,然后再从神圣的角度去解读他们说过的话?
我是一个很肤浅的人,我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管再怎么神化其中蕴含的信念与意义,刍狗就是刍狗,是仅仅拿几条干草出来就能编织而成的东西。无论古人对神明再怎么敬畏,一旦祭祀完成,刍狗就瞬间沦落成一团干草,可以随便丢掉了。拿这种没有灵魂的垃圾取代真正具有沉重分量的**祭祀来应付了事,这么不虔诚天地还对你仁慈那才真的有鬼!
要我看,这句话其实是在说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报应的,做善事会有善报,恶事做尽的人也自会有应得的报应。天子不仁,卖官鬻爵,导致人才无法谋其职,无能者尸位素餐;官爵不仁,胡乱施政,导致税不入库,兵不得饷,官不得禄,民不得安,朝廷动荡;百姓不仁,明明命运给了你那么多的选择,却仍然选择屈服于庸主,盲从于佞臣,导致入不敷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
所以堂堂天之子失去了权威,暗淡无光,沦为任由佞臣操控的傀儡;所以诸侯霸道,国土早已形同分裂,王不是王,国不成国,天子与百姓之间隔着厚厚的乌黑云层;所以百姓活得像是被篆养驯服的猪狗,任由昏庸的当权者肆意宰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若求天降仁德,就必须振兴汉室,恢复天子威光,让皇帝重新拥有权威,使万民安定;若望地施恩泽,百姓就要自己站起来,众志成城反抗这笼罩在头顶的暗淡乌云;若要世道靖平,就要有英雄逆势而行,联合天地之力溃散乌云,使天之光再度降下,润泽这片神州大地。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要民心聚合,哪怕侍立君侧的魑魅魍魉再多,也得溃散败亡。
“所以,这就是你带了两万江东的虎狼之师攻打下邳的理由吗?”魏延斜着眼睛看我,嘲笑的意思一点都不加以掩饰。“清君侧?真有你的啊……上一次听到这口号,还是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吧?”
“关键是后面七王之乱也没有因为晁错之死而终结啊。”吕蒙补了一刀,这些天他啃了那么多史书,还真没有白费功夫。
“这篇讨贼檄文,文和先生觉得怎样?”根本没理会他们俩的挖苦,我转头看着贾诩。
“跟袁军主簿陈琳相比,将军的文笔自是不如的,但比起根本就只是在无脑辱骂曹操赞美袁绍的那篇檄豫州文,这篇檄文更多是在为百姓着想,倒是更容易为百姓接受。只是有一点,”贾诩笑了笑。自从在开阳的时候在太史慈他们面前露了一手,现在他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沉默了。“将军兵权虽重,但终究只是个区区中郎将,地位卑微。无论是将冀州牧袁绍还是司空曹操指为国贼,分量实在是太轻了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