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艰巨-第2/3页





    周秀英一直觉得,想要真正将中国的民族歌剧展起来,先要搞清楚,制约歌剧的展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因为,“只有真正弄明白了中国民族歌剧为什么展不起来,才能有针对的去努力,实现民族歌剧的兴旺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清楚明白的说明了这个真理:一切的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做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歌剧,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一部歌剧从创作到排演,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一句话,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歌剧演出从来就是亏损的也根本没有盈利的时候。

    其次,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影响歌剧的展,并不光是民族歌剧,在欧美等歌剧达国家,同样受到电视、电影、网络这些新传媒体迅展的影响。各种流行音乐更是用不同的姿态和风格冲击和影响着观众,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由单一转向多元,成为影响制约民族歌剧展的客观因素。

    此外,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也影响着民族歌剧的展。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民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心态:一方面习惯于把在外部世界遭受的种种苦难回归到内心的顿悟加以化解,另一方面又强烈希求在物质世界的失落到精神世界去满足。特殊的民族心态创造了特殊的民族戏曲艺术,而戏曲艺术又引导并创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由于这些特殊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普通观众不太欣赏西方歌剧的喧叙调和咏叹调,而某些歌剧的创作又违背了观众的审美情趣,致使某些歌剧上演之后昙花一现,难于在基层观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却这些相对比较客观的因素外,在歌剧创作上,影响着民族歌剧展的问题也相当多。剧本问题的表现尤其突出,“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根基,是灵魂。倘若没有一本好的剧本,绝不会出现优秀的歌剧,而歌剧的剧本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写起来有相当高的难度。由于其特殊性,不光要求剧作者要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要求作曲家懂得戏剧的规律。还要两者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部好的歌剧来。两者能相互贯通的,国内相关的人才实在不多。

    先前的那些民族歌剧的创作,无一例外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某些歌剧的创作,盲目追求西方大歌剧形式,大肆渲染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关系;乐队的伴奏不能至始至终烘托歌剧音乐的展;歌剧中重唱与合唱的应用处理不好,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歌剧的质量。在周秀英看来,就是作曲家的专业水平不过硬,不是所有作曲家都是秦放歌这样天才级,她自己在音乐创作上也没什么天赋,也就不能去怪其他作曲家。

    中国民族歌剧从形成到现在,对歌剧理论建设不够重视,中国歌剧至今没有歌剧史方面的专著,民族歌剧的创作理论少之又少,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谓的文艺评论,报喜不报忧,多是附和、吹捧。民族歌剧的理论建设跟不上,文艺批评展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歌剧的展。

    歌剧表演人才流失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培养一个优秀的歌剧人才,需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由于某些因素,国家辛勤培养的许多优秀歌剧人才,多签约国外各大剧院而不愿留在国内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歌剧的展。

    总之,影响制约我国民族歌剧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也就决定了我国歌剧的基本走向。

    以至于方希平他们懂行的都戏称,“这简直就是地狱级别难度的挑战!是比让歌剧复兴更加艰巨的任务,至少以前那些经典的歌剧已经深入人心,观众们多少有些印象,演出得精彩出色的话,大家就会买账!全新的民族歌剧,想要杀出一片天,实在太难太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