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方丘治好疟疾!-第2/3页
    
    “你好,方神医。”
    小伙子给方丘问好。
    “叫我小方,或者小方医生就行。”
    方丘苦笑,这一天下来,进来十个人,十个人都叫他神医,这还真是让他感觉到很不习惯。
    “你的身体有什么问题?”
    方丘问道。
    “疟疾!”
    小伙子直接张口。
    “哦?”
    方丘一凝。
    他完全没想到,回国坐诊,竟然还能接到一个疟疾病人。
    “我之前去了非洲一趟,回来就总感觉身体不舒服,然后去检查了一下,已经确诊是疟疾了。”
    小伙子说道。
    “恩,我看看。”
    方丘了然的点点头,开始给对方检查。
    说到疟疾。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非洲。
    但其实不然。
    在中医里,疟是很早就有的了。
    我国中医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疟”字的记载。
    传染病。
    在古代的医书典籍中,记载得最详细的,就是疟疾!
    疟疾的概念。
    在《内经》中就已经很明确了,其中记载到:疟疾是指由感受疟邪引起的,以恶寒壮热,发育定时,是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在疟疾这个病上。
    中西医学对疟疾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西医学中的疟疾,也跟中医中的疟疾处于同一范畴!
    在中医里。
    引起疟疾病的原因,是因为感受到了疟邪,在古医术《内经》里,疟邪被称之为疟气。
    而中医里面,所说的疟邪,一共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点:疟气是住在营气,而这里的营气所代表的就是指人体中饮食水谷化生的精气,疟气住在营气,从而隐藏在身体中,但却不触及内脏和皮肤。
    比如,《素问·疟疾论》中就说道:疟疾“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这是营气所舍弃的。”
    在《医门法律·疟疾论》中也有记载道:“外邪得以人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人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邪能因人而疟疾的,每在半表半里,人而与阴争那么冷,出,与阳争就热。
    第二点: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
    也就是说,疟气会随着经络而内心搏五脏,横向联系到隔膜或肠胃之外的脂膜上。
    第三点:盛虚更替。
    第四点: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
    意思是,与卫气相句机在一起,就会引起发病,与卫气相分离则病就没了。
    这里的卫气。
    在中医里,是指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邢的作用。
    其中。
    因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者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片区,所致的疾病也比较严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检查一圈下来。
    方丘果然发现,这个青年喜欢打呵欠,看上去很乏力,毛孔栗起,面赤唇红,烦渴引饮。
    观察病人的舌头,发现病人舌苔黄腻。
    把脉,脉弦紧或弦数。
    这些症状,都表示病人患的确实是疟疾。
    再根据病人的口述来看。
    他所患的应该是四中疟疾中,最常见的间日疟。
    “怎么样,能治吗?”
    等方丘检查完,病人才一脸期盼的问道。
    “可以。”
    方丘点点头,说道:“不过,要施针。”
    “行。”
    病人脸色一喜,立刻说道:“只要能治好,别说是施针了,就算是开刀做手术都行。”
    随后。
    方丘拿来银针,开始为病人治疗。
    施针的同时,方丘脑中立刻出现了针灸治疗疟疾之法。
    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
    处方为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章门,灸痞根。高热神昏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回忆的同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