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治世能臣



    夏原吉走出午门的时候,显得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他的忧虑倒并不是因为他刚刚顶撞了皇上。作为被建文帝朱允炆重用的大臣,靖难之役南京城破之日,他就被捆绑着送到朱棣面前,所有人都认为他死定了,可是朱棣出人意料的不但没杀他,反而任命他为户部左侍郎,没多久又升任户部尚书,所以他是从死亡线上走过来的,他并不怕死,这使他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敢于对皇上直言犯谏的大臣之一。

    今年浙西大水,他本来奉旨在浙西治理水利,突然接到旨意返京面圣,一见面,皇上就对他大倒苦水,絮絮叨叨地讲述北方边境如何不平静,远逃蒙古草原的北元残余势力如何养精蓄锐,虎视眈眈,最后,皇上要他拿出预算,准备派兵北征。

    夏原吉想也不想,张口就答:“没钱。”

    朱棣一愣:“国库没钱?你不是刚刚拨款给浙西修水利吗?”

    夏原吉跪在地上,腰板挺得笔直:“如果皇上要兴修水利,发展民生,就算国库里一两银子也没有,臣也要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地抠出银子来。如果皇上要兴兵北征,臣就只有一句话,没钱!”

    朱棣勃然大怒,抓起桌上的砚台就砸向夏原吉,夏原吉还是跪的笔直,躲也不躲,砚台几乎擦着他的头皮飞过去。朱棣一面破口大骂:“你娘的给我说出个道理来,说不出来今天就砍了你的头。”

    夏原吉的声音几乎比朱棣的怒骂声音还要大:“臣此次浙西治水,眼见得天下万民疾苦。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乱,多少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好容易到如今圣上临朝,天下安平,正是百废待兴,民心思定,加之如今浙西大水,倾覆良田,正该大力发展民生,沐百姓以圣恩,战端一起,臣诚恐百姓又陷水火,而负圣上贤德之名。”

    朱棣怒气稍减,问道:“那如果北元残余来犯,又当如何?”

    夏原吉胸有成竹地道:“圣上是在考微臣。北元残余逃至蒙古草原后分裂为几大部落,最强大的就是鞑靼,去年北元伪帝鞑靼大汗坤帖木儿被乌格齐所杀,乌格齐就任鞑靼大汗,此人向来亲汉,与其他几个部落素来不和,以臣猜想他向我大明示好的文书不久就可呈于御案之上。这些部落内乱不断,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进犯我大明?所以这些北元残余眼下不足为虑。”

    朱棣静静地听他讲完,忽然笑了,眼前这个刚直不阿的读书人看来还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迂腐。对于天下大势,夏原吉还是颇有自己的见解,当然,这些必是与吏部尚书蹇义和英国公张辅他们经常商讨的结果,他们素来交好这点朱棣是知道的,听说夏原吉的儿子和张辅家的小胖子还是什么结义兄弟,小孩子的玩意儿,朱棣对这些江湖气息颇重的义结金兰什么的向来嗤之以鼻。

    朱棣微笑着看着夏原吉,君子可以欺之以方,他本来就没真的打算出兵北征,这不过是个幌子,他也料定夏原吉会一口回绝,所以他下面要说的,才是他和姚广孝商议了很久的,也是绝不容许有人阻拦的计划,那就是迁都北平!

    夏原吉没有说不,他也不敢说不。他早就知道,当朱棣破口大骂的时候,你可以坚持己见,据理力争,但是当他笑眯眯地和蔼可亲地和你商量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是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所以他没有说不,他不怕死,但是绝不会找死。

    更何况关于迁都早就传出风声了,皇上和黑衣宰相姚广孝一直在密谋迁都事宜,为此姚广孝亲自去北平跑了三次,估计这会儿连新皇宫的选址甚至设计图都已经出来了,也是到了他这个户部尚书拿钱出来的时候了。

    此前他为了这事和蹇义张辅他们都讨论过,谁也说不好皇上为什么会那么坚决的要迁都,为了传说中没死的朱允炆?可笑。虽然他们都没亲眼看见朱允炆的死,虽然民间有诸多传说,但是如今天下已定,纵使这人还活着,也翻不出什么浪花了,何必为了他搞这么大动作,劳民伤财地迁都北平?夏原吉觉得这里边有着他们都不知道的秘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