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祥和之国
1.
在幻虚境界里跳出的一凡,离开了流动之国,又是飘飘然落下,没有痛苦也没有哀伤,重新回到现实世界,并且他要庆幸,他没有掉进旁边污秽恶臭的粪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落在了花丛里,一望无际,微风吹来,万花摇动,香气沁人心脾。
这是一凡有生以来最为幸福的时刻了,他似乎跳出了悲剧式的人生,而且找到了梦想。看白云变化万千,看苍穹奇妙非常,不远处有一群书生在摇头晃脑,读书声朗朗,又有一群壮士在勤习武功,飞檐走壁,轻松自如。此地名曰祥和之国,看上去果然祥和、美满。
一凡在这万花丛中,人越发来了精神,信步踏去,很幸运的找到一家偌大的书院,里面有好几位有着几百年道行的大师为人们讲解经文,声似洪钟,以至于所讲如警钟长鸣。一凡悄悄的混入人群之中,正襟危坐于人们的中间,打算悉心领教大师所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位鹤发童颜的大师正在讲授,不过所谓祥和之国,一派天上人间的气色,让人好想享受这里的美好时光。此时花丛中的蝴蝶飞舞,阳光温柔的洒在大地上,所以一凡并不能有足够的定力专心听讲,以至于浪费了这大好机会,不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凡在市侩人心的种种责难里走来,悟性不错,所以能够举一反三,将其中的一两点精神发扬光大,也能有些修行的成绩。
2.
在此间书院深造的人们也都非平庸之辈,个个技艺精湛、对经文理解的相当透彻。有的人口吐莲花,出口成章;有的人挥毫泼墨,书法雄浑,一泻千里;有的人箫声美妙,好一曲潇湘夜雨,等等,不一而足。
一凡在磨难中练就了与众不同的气质,配上清秀的外表,格外引人注目,重要的是他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所以很多人想追随他,以为可以由此创造一番事业来。
他们之所以对一凡如此自信,在于这祥和之国为光芒笼罩,光明无比,并非一凡有什么真才实学可以服众,而且他现在连大师所讲都无法完全领悟,但这里的听众里已经有很多人正在超越这些大师级的人物。
一凡内心不能自持,心想不能承担起人们的热望,他无法成为他们心目中那样的能够造福众生、改天换地的领袖人物。不过一凡也并没有把人们对他的推崇放在心上,照样随性而为,大家也不以为意。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凡也陶醉在人们的奉承里,不过他显露出很多方面的无能和欠缺天分,比如他演讲水平很差,断句错乱;比如他没有领导才能,不能有力领导队伍向着目标迈进;比如他没有写作的天分,每天却在哼哼唧唧的,靠几句话糊弄自己和信服他的人。不过他根本不把这些暴露的缺点放在心上并加以克服改进,而是在迎接着人们不断的恭维中迷失了方向,有梦想但不真切。
有一些兄弟朋友时常围在他身边,所谓铁杆fans。
3.
一日,他在学院门口看到一位师姐征寻一同北行梅花岭的同路人,一凡正巧有此计划,便欣然同往。那师姐也是标致人物,且文采非凡,一路上为他指点迷津,一凡耐心接受指教,一一记在心上。
“一凡,你是哪年哪月的?”,师姐忽然问道。
“甲子年闰二月”,一凡兴奋的回答。
佳人相约,春风得意,师姐却有些失望,两人正是青春年少,想必师姐不想与弟弟发展关系,但一凡浑然不知,跳入爱河,陷入对师姐的倾慕里。
他们到梅花岭之后,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师姐告别之后便头也不回的离开,留下一凡静静的呆在那里,沉默了好久,有些感伤。
他拜访一位学识高超的同窗,他其中的一位兄弟。这位同窗正在奋力追求着自己创造的经文集注能够早日杀青,他很高兴的迎进一凡,让一凡帮忙看看,眼睛里闪烁着期待。一凡这才知道天下之大,强者如林,自己的能力算个球。他羞红着脸,火辣辣的,大致浏览了一下,读了几段内容,感觉非常震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