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导引-第2/3页
导引也叫道引,在尧舜时代,叫宣导法,即疏血导气,引伸肢体,养气养形。除了练功还用于治疗,《内经》中记载,如果患有痿、厥、寒、热、息、积等病,须用导引配合按摩来治疗,讲究胎息和龟咽等方法。导引行气时,依季节变换,春食去浊阳,夏食去阳风,秋食去凌阴等等。东汉末期名医华佗擅长医术、方药,晓养性之术,同时是个气功高手,一直活了100多岁。他创立了五禽戏练气心法,传给他弟子吴普,吴普长期行之,九十多岁仍然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同时期的皇甫隆,行导引,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颜色和悦。
到了晋朝,道教先师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里边记载了熊经、鸟伸、龙导、虎引、龟咽、燕飞、蛇屈、猿踞、兔惊、天俯、地仰等多种导引术式。同时记录了多种行气方法,如咽气法、守一法、内视法、反听法、数息法、叩齿法等等,但主要的是用胎息法。这种方法,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行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
当代大师陶弘景,华阳隐居,著有《养生延命录》和《导引养生图》等养生专著。归纳总结了前人十二种调气法,并创立吹、呼、嘘、呵、唏、咽六字运气法。使导引运气进入了一统时代,南北道教、各宗佛教,基本都采用,少林、终南等武学大剑皆认可推广。
大家学的吐纳方法一直用墨门的七星心法,后来在中岳黄师叔那,又学来了道家导引之法,到现在还没练多少日子,虽然总体步骤大同小异,但在呼吸的方式上还是有区别的。
练完功,大家各回寝室,拿出来一堆衣服到后院的水井便搓洗。本来应该下午回来洗衣服,可是今天反倒都忙,只能晚上来洗。一边洗,李辰把到王府遇到的事情和大家聊了一遍,尤其告诉大伙,那个美仪表妹任性怪癖,还要转学太学院,可把他郁闷坏了。大家没当回事,互相帮助,热热闹闹的很快洗好晾上,然后回寝室休息,今天太累了,不大一会都睡着。
孙云心里似乎比李辰还郁闷,因为他发现自己练了很久的气功,依然停留在气感、气聚、气动的第二阶段,也才是二等武士水平。回想起来,自己所有功力的增长都基于招式的增加,学了中岳两仪剑法,自己的战力提高一些,学了白猿剑法,实力又强一些。但没有在根本的境界上有突破,随着各种剑术的熟练程度提高到顶点,功力也就到了极限,不再进展。
回想起来,自己第一重的气感他比同伴来的都早,劳宫穴、涌泉穴、丹田穴等他很早就有感觉,但接着一切都停滞了。无论怎么努力,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涌动根本就没体验过,更别说气随意动、聚气凝力了。孙云不明白,是自己动作不标准,还是不够努力,该试的都试了,就是没有突破。可能是是原来的七星心法要么不好,要么完全不适合自己。这回换成道家心法,不知道管不管用。武学有渐进的说法,也有顿悟的派别,可即便是顿悟,自己也不能久顿不悟啊。难怪许多人都说自己没有天赋,现在看来,自己不但真没有天赋,恐怕连普通都够不上。如果真是这样也太悲惨点,这么多名师点播,最后不但连侠客的边都没沾上,甚至连武士的初级都勉强,太悲哀了。还有一点,孙云一直犹豫,就是七星心法是不是该彻底抛弃,还是自己就差最后一步没有坚持呢?
每每想到这些,孙云都心急如焚。望着雪白的月光洒在窗棂纸上,孙云感觉这个世界根本不属于他,这个世界恐怕没有他成功的可能,但是自己又不能不努力挣扎。躺在床上,孙云想今天最后再最后一次按原来的功法行气运气。他试着做5个深呼吸,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呼吸的感觉中。逐渐心中的杂念随着呼吸被一点点排光,大脑好像被清空,内心平静而放松,思维更加清晰。随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华盖穴、丹田穴上,感受它们随着呼吸一起一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