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后福



    既已受命,将蓦就要立即奔赴行嘉关,着力处理移民一事。

    将蓦退朝以后,心系行嘉关鲁河一带的子民,却也不可立即就走,想来在外行军已起一月有余,母亲已经记挂他这么久了,又要马上离开,他于心不忍,于是跟随敬亲王回到家中,与王妃小聚,与她说明缘由后,在王府中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收拾了行装,马不停蹄赶往了行嘉关。

    尽管王妃十分舍不得将蓦再涉足那个险些让他丢了性命的苦寒之地,也不能阻止他奔赴的步伐,毕竟,这是社稷之大事,她能做的,只是祈祷她唯一的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可身为人子尚不为父的将蓦,一心想着行嘉关移民一事刻不容缓,带着圣旨与拨款的银两,骑着自己的千里白马,加鞭而驰,来到了行嘉关。

    一抵达行嘉关,将蓦便前去找了新的当地的父母官――兰州知州,先前兰州被将蓦绑了之后,这个新知州是朝廷新派,将蓦一见到他,就知道是一个一身正气的正派人物,于是说明了此番前来的目的,又把圣旨拿来给知州观看。

    知州见了圣旨,连忙夸圣上英明,认为这个决令相当的妙,可以减少日后的战事。将将蓦安顿好以后,便连忙发布了关于上游居民迁移的告示。

    第二日,居住在鲁河上游的村民听说了关于移民一事,顿时就炸开了锅。不少居民认为上游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凭什么要搬离这块宝地。为此,村民们心里很不满意,便组织了几个居民来到州府前,大闹一场。并且表明这是谋生宝地,若迁移极有可能衣食堪忧。

    州府前的这般情景,让知州明白移民的工作很难展开。使得县令也感到左右为难,就连忙解释是朝廷的命令,他们必须服从。

    这是百姓们虽然对移民一事很不满意,但不敢同朝廷作对,敢怒不敢言。顿时,鲁河上游一带的居民哀怨连天。

    将蓦听闻此事,连忙站出来向村名们解释了这件事的缘由,便一一解答了村民们的疑惑。并且承诺会找土地差不多肥沃之地。而且凡是搬迁的居民,都会赔偿二两银子。

    听了移民的好处,还有迁移的赔偿,不少村民们这才罢休,还纷纷夸燕帝贤明。虽然还有极少几个人家不愿意,但是也是好商量的。为此,关于上游居民移民一事,在边境传的沸沸扬扬。

    因此,南齐边境的居民听闻此事,也纷纷为此感到感激不尽,认为这样做是对他们的尊重。

    关于鲁河上游居民移民一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南齐官府,再传到朝廷,最终南齐帝自然能知晓此事。

    南齐帝知晓了鲁河上游居民正在移民之后,也明白这是正正为了南齐好,为此,南齐帝特地召唤来自己的丞相,商议这事。

    “爱卿,今日北燕行嘉关移民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对于此事,你是怎么看的?”南齐帝求知般看着丞相,他是新帝,仁厚谦恭,这是自然。

    老丞相点点头,温和说道:“回禀皇上,如今这事在民间传的沸沸扬扬,民声称赞。微臣认为此次北燕移民,对我国是最有利的。在微臣看来,北燕有意与我国交好。不如,趁机与北燕示好,修善两国关系。”

    南齐帝听了丞相的这番肺腑之言,心里也极其认同了丞相的看法。便连忙点头,大笑起来:“爱卿深知朕意啊!

    南齐帝大悦,一声唤下:“来人,快去把吴通给朕叫来。”

    吴通是南齐掌管外交的主责大臣,叫他来,自然是为了商议外交。

    吴通知晓了南齐帝的交好之心,更是连声称好,在得知北燕疏通河道转移任民之后,他早就有了进谏与北燕交和之心,只是圣意难测,他观望着,等待着南齐帝召见他,果然,皇上的心思和他一样!

    南齐帝封了吴通使节之名,却并没有立即准备交和之物礼,只是亲自拟了交好国帖,派着吴通送往北燕朝廷。

    对此,吴通和燕帝都是理解的,单独一方面的求和没有得到应允之前,自然不能就走通物礼的。

    但,单单是这交和国帖,就已经让燕帝龙颜大悦,这番请和,燕帝感受到南齐很有诚意,以往南齐北燕,虽无宿仇,但由于燕国和南齐宿敌姜国交好,南齐先帝一直杜绝和北燕的外交。于是,才有了这多年僵持的外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