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群起而攻之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效应:破窗效应。

    指的是任何不良行为如果被放任不理,那就会诱使更多人来效仿。就像一栋只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放任那些破窗不修理,那么只有引来更多朝窗户投掷石头的家伙。

    这个效应可以被引用到很多地方,与它相仿的还有一个成语——近墨者黑。

    有序的、规则的的事情会吸引到同样喜欢守序的人;而不堪的、混乱的事情则只能引来蛮横的人。

    这些道理已经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默认的,所以当坏事出现之后,人们会主动将目光投向最初的造恶者,也就是第一个砸烂玻璃的人。

    找到这个人之后,世俗的、普遍的眼光会给他贴上了恶的标签,同样,他身边的人也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这种事情无可厚非,因为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可它并不能称为真理,就是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例外和变数。

    在广大人民眼里,罗嘉瑄是毋庸置疑的恶人。

    他富有、邪恶、趾高气昂,他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目中无人,肆意妄为,将周围的所有同龄人都视为远不如自己的低劣之人。

    他欺负那些同龄人,践踏他们的尊严,玩弄又抛弃他们。

    这样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可以彰显出善良的地方,是个恶劣到极点,以致于可以激起强烈民愤的恶人。

    这样的恶人,他身边会围绕着什么人呢?肯定也是那些趋炎附势、谄媚庸俗,并且势力狡猾的小人。什么?你竟然说他身边的人不全都是这样,那你肯定是他们的一员,你也被他们的恶同化并且堕落了。

    以上的想法就是王西看完网络上关于自己的评论之后得出的感悟。

    从最早帮助罗嘉瑄写报道那天,就不断有质疑他的声音,只不过当时罗嘉瑄身为万众瞩目的“造恶者”,光芒太过耀眼,让人舍不得从他身上转移一点的炮火与攻击。

    一天之后,当他们认为罗嘉瑄已经被打得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了。

    这种人还能是谁呢?自然是混账县太爷身边的狗腿子师爷,也就是两篇报道中那个最显眼的名字。

    记者:王西。

    当绝大多数人都在抨击他的时候,你却助纣为虐,那你自然也是与他相同的恶人。

    至于事情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他们不听,也不管,更不在乎。

    他们只看到了你在做和他们相反的事情,所以,你就理应被口水淹没,而且还是没刷过牙的口水。

    众多的攻击当中,关于《都市日报》的恶言有不少,不过后来他们看出来这样太过于分散,无法凝聚出战斗力,所以就把王西单独拎了出来。

    那些毫无意义,只有各种污秽字眼的评论起初还能让王西攥紧拳头,可后来也就漠视了。

    还有很多的评论,他们把王西以前报道过的新闻挖出来,寻找里面的漏洞,从而去证明王西是个标准的恶人。

    当然了,这个过程并不太顺利,并不是因为王西优秀到无错可找的地步,而是他身为刚毕业的新人,报道的新闻实在太少,给别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前段时间,谢金龙带领众人来给王西当众道歉的事情成为了主力。

    这个事情当时就被很多人看到并且拍了下来,只是因为关注面太小,没有引起很高的呼声。

    现在,有心人旧事重提,暗示王西和这么多社会人士有关系,并且对方还低声下气,从而可以证明王西必然是个经常混迹于社会阴暗角落的流氓恶徒。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同时也再次增强了王西是谄媚小人的事实。

    除了这些事情,还有很多关于王西大学、高中、初中的大事小事都被人翻了出来。

    什么大学逃课、高中打篮球和同学起冲突、高中早恋、初中抄作业,这样的事情被大量提及,而且所有人都说的有板有眼,都说自己曾经是王西的同学和朋友。

    这让王西非常困惑:自己当初上学时有认识几万名同学和朋友吗?难道自己当初很受欢迎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