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叛匪踪迹-第4/5页
鄮县的楼船士们看到这一幕,不禁啧啧称奇。他们不知道训练的内幕,都将之归功于周澈训练的强悍,不愧是京城出来做官的人,教什么都快。
“皓粼啊,许子将评语‘甘霖之雨’。果然与众不同。”看着不过数日,脚下便似生了根一般的北方士兵们,作为江东人的朱治很惊讶。“会稽边鄙之地,有这些勇士征战,镇抚山越必然是凯歌高奏,捷报频传。越贼也必然望风而遁。”
“君理兄客气了!快进来,咱们讨论讨论最近山越人形势。”周澈邀请道。
原来山越人也叫闽越,闽越又分有东瓯。闽越与东瓯之间的战事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可以说,这个局面原本就是朝廷希望看到的。
东瓯原本就是闽越的一部分,东瓯王原本是闽越王的弟弟,前汉孝惠三年封为东海王,都东瓯,就有让闽越人内乱的用意。
因为立都东瓯,东海王又被称为东瓯王。立国之后,东瓯和闽越之间就冲突不断。不管是之前的吴郡时期,还是现在的会稽郡,对他们之间的矛盾都是真挑拨,假调停,希望他们打得越狠越好。只有如此,才能将越人的威胁降到最低。
可是现在,东瓯和闽越之间的冲突多了一个力量:许氏叛贼的残余势力。
许生之乱时,许生邀请闽越与东瓯出兵相助。闽越不从,东瓯响应。结果许生三年而败,东瓯后悔莫迭,转而响应汉廷的号召,杀死了许昌,将许昌的首级送给汉廷,得以免罪。而许生的幼子许驹则逃到了闽越,对东瓯恨之入骨,不断挑拨闽越攻打东瓯。
如果仅仅如此,那也翻不起什么大浪。许驹不是个什么有能力的人,他能做的事也有限。可是情况从去年开始发生了变化,闽越的实力突然变得强大起来,打得东瓯节节败退,只能向会稽郡求援。会稽郡太守出兵调停,不料闽越不仅不肯就此罢休,反而趁机将战事引到会稽境内。
接着情况更糟,从当年七月开始,闽越就发动了攻击,势如破竹的攻入会稽境内,洗劫了浙江以南的几个县,不仅将刚收获的秋粮打劫一空,还夺走了不少兵器甲胄。如此一来,闽越的实力大增,攻势更加凶猛。会稽郡眼看着遮掩不住,只好示意东瓯王向朝廷求援。
还没听完朱治的讲述,周澈就大致猜到了结果。闽越的实力突然暴涨,极可能和许生余孽等叛贼旧部有关。这些人都是经历过真正大战的高手,对付会稽郡和东瓯这样的对手,自然是手到擒来。
就在周澈在商讨军情的时候,天门江边的一艘小船上,一位头戴斗笠,手持钓杆的人,盘腿而坐,清凉的江风吹过他的脸,拂过他刚刚蓄起的胡须,却吹不动他坚毅的眼神。
远处,一艘小船慢慢划来,靠在那人的小船边,虬髯大汉跳上船,站到他身后,背着手,轻轻的叹了一口气。他一动不动,连手里的钓杆都没有动一下。
“打听清楚了,这次率军平叛的人,叫周澈。”
“他现在是别部司马,而且,听说南阳黄忠有传授箭术给他,习射百步,皆是十二中十。”
“是么?竟然是我师兄的徒弟?”那人手一抖,钓杆一颤,水面翻起一片水花,一条巴掌大的鱼一跃而起,又潜入水中。他愣了片刻,眼中闪过惋惜之色。“可惜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消息,吴郡有没有调兵的动向”
“没有。”虬髯大汉笑道:“桓玄将军,可能被你料中了,这次朝廷重在调停。因为北方有战事。”
桓玄哼了一声:“通知太子,准备接受调停。”
虬髯大汉沉默片刻:“将军,恐怕太子不会答应。”
桓玄一声不吭,突然手腕一抖,钓杆从中折断,落入水中。“能得到的利益都得到了,为什么不见好就收,明年再来非要逼得汉廷上下一致,大兵征讨,玉石俱焚才肯罢休”
虬髯大汉期知道桓玄心情不好,但是他更清楚桓玄的建议不会被接受。闽越王和许氏太子许驹都被眼前的胜利迷惑住了,让他们就此打住,放弃唾手可得的太末县,无异于与虎谋皮,更别说已经得手的地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