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孟德出仕-第2/4页
在和他畅谈了一天一夜后,杜袭出了馆舍的院门就大发慨叹:“盛名之下无虚士。”
回到家里,他的父兄问他:“昨天去哪儿了?一整夜都不归家。”
他回答说道:“去见咱们州郡的后来领袖了。”
“谁是后来领袖?”
“司刑令史周皓粼。”
他的父兄非常惊奇:“繁钦、荀谌、李缄诸子俱言称皓粼虽英气勃勃,惜无学问,远逊文若、公达。你为何独言他是州郡之‘后来领袖’?”后来领袖,汝颍二郡以后的领袖,这个评价太高了。
杜袭说道:“我与阳翟枣祗,先与皓粼谈论经学,他不及我。继又谈论诗赋文章,我三人鼓旗相当。再又谈论各地风土山川,我与枣君不及他。末又议论前朝历代之政治得失,当今朝局之时政利弊,他胜我二人千里,吾辈望尘不及。襄城县李宣说与皓粼对谈‘使人忘疲,不觉昼夜之流逝’,确实如此!”
所谓“当局者迷”。谈论经学、文章,周澈不如当世的才俊,但若议论整个的历史走向,比较前代和本朝的政治得失,以及展望未来,推断国家社会将会向一个什么方向发展,他却是当下最有发言权的。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本就在此。这个“预见未来”,好比“先知”的能耐在经学家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像杜袭、枣祗这样的“能士”看来却就是惊天动地般的了不起。
话说回来,李宣和李缄都是李膺的后人,两人对周澈的评价却褒贬不同,也是有趣。
当周澈没有出名的时候,他的族人们对他“自请为亭部”的举动已是褒贬不一。现在出了名,州郡之人、士子们对他依然是褒贬不一。有周仓、孙信、小肃这些耳目在,褒扬他的话,他听说了,贬低他的话,他也听说了。他没有能力去阻止别人的议论,唯一能做好的是自己的本心态度。他的态度很简单:褒贬由人。
张直家夜宴过去后没多久,他得到了一个消息。这消息是小肃打探到的:“有人在街上见到程闯了。”
“噢?”
小肃小心翼翼地说道:“他骑着马跟在波连的后头。”
“噢。”
“看样子好像是被波连招揽去了。”
“噢!可见邢刚和庆锋?”
“看情况,老邢和阿庆,可能被刘振招募去了?!要不要小人们做些什么?”
“嗯?做什么?”
“元福他们很生气。阿闯明知波连与张直交好,却偏还投到他的门下!太不像话了。”
“我是不是说过以后不准人在我面前提程闯的名字?”
“是,是。”
小肃偷看荀贞脸色,见他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猜不透他的心思,不再说了。
……
周澈启程回京那天,天仍未雨。他察看沿途的麦田。各县、乡虽奉太守府的命令俱皆组织了大批的人手运水抗旱救灾,但成效不大,今年的夏种肯定是被耽误了,百姓们一个个愁容满面。好在何进听从了自己的建议,及早着手从外地买粮,买来的粮食络绎运回郡里,勉强安稳住了民心。
周澈回到洛阳后的第一天,颍川那边给他送来消息,新任的铁官长被任命下来了,正是沈纳。
至于汝南那边,周澈请荀攸到安成东乡开始正式、系统地教诸人兵法。
也不是每个人都教,只教“什长”以上的。每五天一批,每批五个人,叫他们分批轮换着来。让荀攸给他们讲解诸家兵法,阐述个人理解的练兵之要;或给他们讲解古代的一些战例,与理论结合。比照汝南、颍川二郡的地势山川,城池林木,还用马援的“米山”典故,搞了个挺大的沙盘,兴之所至,众人分成两派,在沙盘上推演作战。
包括周澈、荀攸在内,安成东乡这些人没一个经历过战事的,顶多像卫伯文一样,家里有长辈随军打过羌人、鲜卑人,可也都只是小卒罢了,对真正的战争其实都不了解,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战争”的兴趣。哪个男儿不渴望立功边疆呢?尤其在两汉这样一个民风彪悍、积极进取的时代。
大家都是学的不亦乐乎。周澈也刚好通过这个机会来判断诸人的带兵才干。“纸上谈兵”固不足取,可若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好的,估计到了战场上更是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