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 颍川太守欲立功 度辽将军救郡南-第5/5页





    荀攸被周澈一说,知道埋怨也没有用,早在堂上周澈刚刚答应太守时,他就开动脑筋,为此忖思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考虑,他倒是确实想到了一个取胜的办法。

    “为今之计,四字而已。”

    “哪四个字?”

    “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

    这四个字说得很是含糊,什么是“里”,什么又是“外”?但周澈却哈哈大笑:“今敌众我寡,吾军又尽是新编之卒,难以用堂堂之阵取胜,欲要破贼,非借外因不可。确如公达所言,为今之计,只此一策啊。”

    周澈荀攸的“里应外合”和“非借外因不可”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儿。

    简单来说:就是击敌人之短。

    黄巾军的短处是什么?他们的短处就是他们的长处。他们的长处是“人多”,他们的短处也是“人多”。人多,所以势众,但因缺乏必要的训练,人多又是他们的短处,会造成他们在组织与编制上的混乱。通过前些天的守城,周澈荀攸都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黄巾军各个营头的军卒分别来自郡中各个县乡,彼此不熟,当他们攻城之时,号令不一,当他们宿营之际,杂乱无章。这就给了周澈们利用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点,或者遣派细作潜入其内,或者用别的办法使其内乱,然后趁乱取之,借以取胜。

    荀攸所说的“里应外合”,“里应”即此意也;周澈所说的“非借外因不可”,“外因”也即指此。

    当然了,至於该怎么“里应外合”,该怎么借用“外因”,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眼下尚不好说。毕竟荀攸虽有智谋,并非“多智近妖”,不是掐指一算,就能尽知敌事,便能克敌制胜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俩的思路一致:我军欲要取胜,只有从敌人的短处下手。

    周澈也是这样认为的。

    二人意见相同,对视一笑,都不禁油然升起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奇异妙感。

    (本章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