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大战开启(93)-第2/3页
说白了,这件事被以许攸为首的南阳士人借题发挥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既然‘刘澜’已经派人到冀州,并且明确表明要献出青州,那么如果继续要往下谈的话,也是青州继续派人前往冀州协商,并敲定何时交出刺史印玺与户籍,但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反而还派出了许攸,这事本身蹊跷,只要仔细一琢磨,能想明白这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尤其是已经在冀州寂寞了如此之久的南阳士人,可以说,他们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毕竟与风光无限的河北士人不同,人家算不去争,最后也是瓜分利益的集团,可是他们没这个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在青州之战捞取最大的功劳,而又不让河北士人以及颍川士人染指。
如果许攸没有来,刘澜还真不会想到这一点,但许攸的出现,看似是奉命前来,可说白了不过是在欺,把袁绍蒙在了谷。
试问,刘澜主动门提出割让青州与南阳士人挺身而出,甘当说客来说服刘澜割让青州,这完全是两码事,可以说前者他们甚至连一点功劳,甚至是半丝好处都有可能捞不到,但是后者,袁绍在青州论功行赏时,功劳必然都会算在他许攸甚至是南阳士人的头。
刘澜真的很难想象,这些人在玩弄权术时居然会如此让人拍案,他不相信袁绍在青州乃至冀州没有安插任何的眼线,可是许攸还敢这般欺瞒,说明他们首先肯定袁绍不会知道真相,并不害怕事实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不然的话,如果一丝一毫被袁绍说察觉的可能,他们都不会冒如此大的风险,这些玩弄权术者,谁都明白如何才能将利益最大化,都说儒以犯法,可以说他们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
真的是不得不佩服他们,所以说,这类人在这样的问题是绝不会给任袁绍留下任何把柄的。
可以说,这一回,只有袁绍才是那个真正的输家。
“谈的如何了?”刘澜问道。
“对方听说主公不到青州,谈了谈割让青州的具体事宜,谈妥当之后,便回去冀州了,毕竟是否最终答应不出兵他无法做主。”
“不过是装个样子,放心吧,既然他来了,那断然有办法说服袁绍的,看来我们的敌人现在只有一个曹操了。”
将斥候挥退,刘澜翻身下马,刚才那番话刘澜并没有刻意去回避赵云,他听得清清楚楚,此刻皱着眉,道:“主公相信袁绍会因为青州不出兵了?”
“不确定,毕竟袁绍才是真正的博弈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让青州做出不利冀州的选择,但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会做出最为有利的选择,那么在已经捞取青州这块肥肉之后,他还会继续来夺徐州,这显然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按照正常的情况,在拿下青州之后,袁绍下一个目标会转向兖州。
“兖州?”赵云有些不太相信。
“这没什么好怪的,袁绍清楚,当年公孙瓒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可公孙瓒最后赢了啊。”
“但他并没有守住河间,甚至为了防御河间还为此消耗了过半兵力,最终导致功败垂成,被袁绍所灭。所以袁绍是绝不会踏公孙瓒的覆辙的。其实啊,人在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会习惯性的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来套,又用以往的失败经验来规避,所以公孙瓒长途奔袭,险先兵败冀州,最后虽然胜实为败亡的一战便是袁绍现在最为极力说避免的。
首先他绝不会允许冀州军像当年的公孙瓒那样冒进,试想,当年公孙瓒的补给线是从幽州到冀州,最后都险先被袁绍破坏,无粮而撤兵,这一回他可是要从冀州到青州,这么长的粮草补给线,袁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他不敢,这条补给线太长了,算把粮草放在青州,可要知道青州终归是刘澜经营多年的地盘,好像当年公孙瓒把粮草放在龙凑,被一把火付之一炬,这样的事情可能吗,最少袁绍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凭这一点足够了,不是嘛?
“主公说的不错,子龙明白了。”
“还有是,公孙瓒得了渤海、河间守不住,这两郡可紧邻着幽州,最终还是被袁绍所灭,而他算拿下我徐州,你认为他会觉得有把握守得住?如果守住了,那也是投入重兵在无险可守的徐州,这对袁绍,根本不是什么肥肉,反而变成了拖累,如同当年的公孙瓒如出一辙,到时候袁绍可用于战斗的兵力一旦减少,算他想对付曹操,却发现,他要面对的敌人,从我刘澜一人,变成了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