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徐州之战(6)-第2/3页
“好吧。”综合眼下的形式,从丹阳调军无疑更符合刘澜的利益,但对丹阳百姓来说却更像是被抛弃了一般,可其实不然,自翼德到丹阳之后,山越已经逃入深山,现在只是搜捕,现在就算把翼德调回,甄俨一样能够保持对山越的压制,至于牛渚的张颌,刘澜则不会调回来,这样一来,孙策那边也就不必担心了。
虽然这样的说辞并不能说服自己,可刘澜也只能如此处置了,当然初次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袁军已经出手,打破了均衡,那么他也就不能继续等下去,耗下去了。
可以说张勋逼着刘澜做出反应,这样一来,他们就被人牵着鼻子走了,从大局来看他已经失去了主动权,可就战局来说,他还能努力掌握主动,那就是与纪灵这一场对决。
时不我待,这场较量必须要尽快上演,而且必须要一站成功,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战局僵持下去,那么蠢蠢欲动的对手们就会陆续出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三万袁军进攻广陵。
当即刘澜升帐,大半夜被叫醒的将领们陆续赶到主帐,刘澜把最新的情报告诉了他们,并下令明日对纪灵发起进攻,可没想到,并非所有人都赞成刘澜这样的决议,这个时候进攻太冒险了,其连锁反应,很可能会使得徐州陷入到深渊之中。
“这一仗不管如何必须要打。”
刘澜的语气很冷,没到关键的时刻,他都会变得如此,通过自己的表情以及说话的口气来影响周围的人,更要让他们明白眼下的重要性,在他眼中,这一仗真正可怕的敌人是谁?不是曹操不是吕布更不是袁绍,而是袁术,因为他们出兵二十余万,在数量上对徐州保持着足够的压制,而曹操和吕布乃至于袁绍不过都是想浑水摸鱼,如此孤立的局面才是刘澜所深深担忧甚至焦虑的,几年前,他处在南盟,而现在他的盟友却只有一个公孙瓒,还是江河日下的公孙瓒。
这虽然有刘澜主动脱离南盟的意识在里边,可同样造成了他不容袁氏双雄的局面,但这何尝不是丹阳之战所造成的局面,好似一夜之间,他成了人人喊打的那个人,这样的局面,在丹阳之战后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可是容他结盟的势力就只剩下了一个刘表,还拒绝了刘澜的提议,等袁术再次发兵,他就只有独立奋战,一点退路都没有。
如临悬崖境地让他明白这一仗对他的重要性,正因为太重要,反而让许多人走入误区,想胜却又怕败,担心招来更多人对徐州的进攻,可是很多人甚至包括刘澜自己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刘澜越是不敢动,拖得时间越多,后果只会更坏,因为他的战线太长了,长到根本不足防御,既然如此,他就只能抢先出击,震慑四周之敌,这才是保徐州正确的抉择。
而且现在拖的太久,只会给很多人更充裕的准备时间,这对刘澜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这一仗必须要快,只有让很多人来不及反应,这一仗刘澜才有最终获胜的可能。
很多人沉默了,因为他们确实发现存在着上述原因,而且完全认同刘澜的说法,而造成畏缩不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输不起,在他们想赢怕输的同时,刘澜又何尝不是丹阳这个,这一仗一旦败了,就是他刘澜彻底失败之时,多年来的努力付之一炬,丹阳不保,徐州不保,青州不保,甚至连辽东也要落入敌手,所有将领岂能不小心,刘澜岂能不谨慎,可是越谨慎,越想等到十拿九稳,就越会错失机会,因为敌人真要给你十成把握胜利的机会,其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这一仗不能再等再耗下去了,必须要尽快出击,掌握并占据战争的主动权。
“主公说的不错,我们也都理解现在的微妙处境,可是足够想过没有,我们一旦出击,又有多少胜算?又有几成把握?如果没有胜过袁军或者打成一个平手,被袁术拖住了,那造成的结果只会更严重。”
张南的担忧,刘澜深深明白,这也是他为何一直没有动甚至有些期盼着袁军根本没有主动出击的想法,可是三万袁军奔袭广陵让他的梦碎了,苦笑一声,道:“没有办法,不管胜负,都要做出回应,就像我方才说的,此战不论胜负都要出击,必须要早出击,不然拖得时间越久,多我们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明后必须要与袁军决战,胜则徐州尚存,败则我军全灭,没有第三个选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