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八十三章 拜访郑玄-第2/3页





    刘澜对郑玄可是闻名已久了,以前就常听刘茵说起过他,东汉经学为“五经”,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而两汉时期的经学又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尤其是东汉时期的经学主要就是古文经学不断与今文经学论争

    而在东汉的《诗》学里,有古文经《毛诗》学和今文经《齐诗》、《鲁诗》、《韩诗》学。刘澜便与刘茵没少学习古文经《毛诗》,虽然《毛诗》并未被设立于学官之内,但《毛诗》反而却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还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盛行于学者之中。

    而就东汉的毛诗大家来说,除了刘元起外,还又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特别是郑玄在为《毛诗》神作书吧笺之后,《毛诗》更是盛极一时,并最终取代了新文经的毛诗,也就是所谓的“三家诗”的学术正宗地位。

    也正是这一点渊源,毕竟义父刘元起也是毛诗大家,所以才会被得以召见。

    但刘澜知道应该不会,因为郑玄是通儒而不似刘元起只治一部毛诗,所谓的通儒,首先要从西汉刘歆拉开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论争说起,在经历了班固、张衡、王充、桓谭、郑兴、郑众、卫宏、贾逵、许慎、马融、服虔、卢植、蔡邕等持续不断的努力,至郑玄则集大成,终于使得古文经学一步步传播开来并最终占据学术主导地位。

    但不得不忽视的一个原因却是自东汉中后期,经学家们师法和家法观念逐渐淡化,古文和今文兼习,相互补充,以收融会贯通之效,是以“通学”兴起。儒者大都习两经以上的学问,而且古文经学兴起之后,今、古文兼治成为一时的风尚,经学这才彻底在郑玄手中走向“通学”,试问这样一位博稽六艺的大儒会因为一部毛诗的渊源就见自己。太过牵强了吧?

    “真不认识?”

    崔琰看着他认真的神色,并不是神作书吧假.既然他不认识老师。那老师一改常态,难道……”

    突然眼中闪过了一丝狡黠。急忙说道:“若老师不认识你,可又如此重视你,德然,你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刘澜不以为意的说道:“代表什么?”一个老秀才重视有什么用?你若说是达摩祖师看重我,还不一定能传我一套绝世武功,你一个老秀才看重我,最多教我些之乎者也,能有什么用!

    想道这里突然一惊,我靠。我怎么把来意给忘了,我可是来拐骗的,既然他重视我,那岂不是说我能够大肆拐卖人才了!想道这里,大笑了起来,嘴上连道:“发了,发了,这次绝对发的挡也挡不住。”顿时生出:‘郑玄在手,天下我有’的豪气来。

    看着一脸的‘骚包样’的刘澜。崔琰连声问道:“什么发了?德然难道做了买卖不成?”

    “没有,没有。”打了个哈哈的刘澜笑道。先不管他人,到时候先将这个‘崔帅锅’搞到手。”

    崔琰见他不说,没有再问。从提之前话头,道:“德然,你可知道得到老师的看重会如何吗?”

    他紧张兮兮地看了看四周。这才低声道:“到时不仅在天下士林中德然你的名声会鹊起,便是普天之下。又有几人敢不对德然你另眼相看?”说着喟然长叹,眼中满是妒色。道:“这可是无数人苦求都求不来的大好机缘啊。”

    “那不是就像玩游戏中的魅力值,只要魅力值高不仅美女会对自己投怀送抱,就是那些名仕也会上杆子的求自己纳了他?”刘澜心中一喜,如果说徐子将一句话让他受到了天下武人的尊重,那郑玄则会一改他在士人眼中的地位?如果真是这样,一直苦恼的士人不愿效力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想到这里,心中好一阵激动,这也太tm好运了吧,天上竟然掉馅饼?而且还正巧不巧地砸到自己脸上了?

    一脸神棍地样子与崔琰来到了郑玄所在的草庐中,崔琰进去通禀,刘澜在外恭候,不时便见崔琰一脸激动地出来道:“德然,师傅请您进去。”说话的同时还像他挤了挤眼。

    这崔琰难道发春了?见他频频向自己挤眉弄眼的模样,只感觉浑身鸡皮疙瘩掉了一地,打了个激灵,逃也似地走进了草庐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