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徐州之战(312)-第2/3页





    这件事刘澜其实还是较在意的,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如果一个人身你听到的都是他的好,而这人却没有任何的缺点,再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类人要么是沽名钓誉之辈,要么是在为自己博取直名,似宝龙图和海瑞几千年来不也出了那么几个?

    相反似王莽这样钓誉之辈,欺骗了全天下人最后篡夺了大汉天下之人反而最多。虽然刘澜对王莽的评价还算肯,对他的施政也较欣赏,觉得他背负的那些骂名不过是地主阶级在利益损失后的一次抗争,最终王莽失败了,但有一点不要忘记,王莽人设的建立和崩塌其实在与篡汉,假如他没有哪一做的话,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如果刘澜是他,可能不会那么‘激’进,几乎一次‘性’要改变所有的一切。

    当时天子还小,王莽有的是时间来施行自己的政令,这样让百姓有一个接受的时间,切实得到了利益,那么也不会受到世家的‘蒙’蔽,最后自然不会给其他人机会,这一点也是刘澜后来才想到的,那是广陵义仓。

    他发现,在民智未开的时代,宣传是多么的重要,而没有宣传舆论会在这些大家族的口,他们的话是非常具有煽动‘性’以及‘迷’‘惑’‘性’的,无知百姓在他们的煽动下最终群起反抗,可是如果让他们见到了实惠之后,又能有几个人会继续被‘迷’‘惑’而反抗呢?

    只不过这些都只是假设,但是刘澜对于用官却也有了他的一番心得,这一点在陈登身体现的淋漓尽致。

    陈登,刘澜与他有着很深的‘交’集,他见识过陶谦时期的陈登是什么样子,也见识到徐州时期的他是什么样子,当然他还知晓另一个时空把吕布耍得团团转的陈登,可是现在的陈登,却很难发现这样的身影,是他改变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刘澜思前想后,多半像是李世民与裴矩关羽他在隋朝和唐朝前后判若两人的那段对话吧,面对的君不同,所以裴矩在杨广时期完全是一副小人的嘴脸,但到了唐朝在李世民面前,却是一副铮铮铁骨的汉子。

    这类人远王莽甚至是海瑞之流更懂得为官之道。而如果让刘澜为自己选官的话,那么他更希望用的是这类人而不是海瑞,当然更不是王莽,哪怕海瑞当真是铮铮铁骨,并非博取直名。

    刘澜还记得后世有这样一句话,百姓都希望他们的父母官是海瑞包青天这样的官员,可若让他们的家人变成这类官员,又是一万个不愿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千年形成的结果,而不管刘澜是不是从后世回来,对裴矩或者说陈登这样的官员无感可能是每一个都会有的想法。

    因为这样的官员是真正懂得如何做官的,他们为了自己的仕途可以随时变换着自己,如同变‘色’龙一般,而这样的官员其实是最不好把控的,可是海瑞包青天这样的毕竟太少了,更多的还是像关羽这类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有人爱戴,也有人非议,这样的官员反而会更简单一些,因为他的好和坏都暴‘露’在世人眼。但刘澜最后在陈登这件事情,也进行了反思,什么样的官员都要有,百‘花’齐放才是‘春’,如果都是节节傲骨,反而可能大多都是陈登这类的官员,因为你的喜好,而使出变‘色’龙的能耐,‘迷’‘惑’了你。

    所以要鼓励人人去做海瑞,但也要允许有人犯错,如果一味的杀戮,甚至是酷刑有用的话,那明朝也不会是那个样子,所以说要打算重罚,首先是重赏,不然最后肯定是徒劳无功的。

    相同了这些,用人的时候也简单容易,好像关羽,他的名声很大,但他的恶名也很多,要让人人都喜爱,这怎么可能,他们想说随他们去说,随着‘挺’多了这些话,关羽反而也看淡了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至于刘澜那更不会理会这类事情,因为这样只会让他对关羽更为放心,这个道理其实和徐晃一模一样,他在辽东的恶名越大,相反他的地位会越牢固。

    不然的话刘澜怎么可能让他在辽东一待是这么多年,早发展起自己的势力,甚至可能已经彻底掌控了辽东,如果他愿意,随时都有可能自立,但是他在辽东越过分,刘澜会对他越放心,这个道理其实和管仲是一个道理的,因为他有自己的喜恶,用陈珪的话说,人无癖不可‘交’其实是一个道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